《生态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3.生态失衡的原因。
4.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以生物圈II号引发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
2.由最简单的食物链关系引导学生知道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途径。
3.由学生举例说明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和建立生态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以人类现代科技无法复制出一个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知道地球生态维持的重要性。
2.懂得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本能地排斥捕杀野生动物。
二、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2.生态平衡自动调节的途径。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生态平衡自动调节的途径。
2.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
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书本。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保持和建立生态平衡
新课讲解:
探究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建立和维持
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不变,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着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点:
阶段性;稳定性;平衡性;动态性
(二)生态平衡的自动调节
1.补偿作用。
2.自净能力。
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反之亦然。
(三)正确认识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有限。
2.平衡破坏不可逆转。
3.生态系统失蘅的原因。
(1)自然因素:火山、地震等。
(2)人为因素。
改变物种;环境因素的改变;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
(四)生物多样性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各物种与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
2.内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而提高的。
(2)丰富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