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

3.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

高考语文深化关键能力考查的实践——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赵静宇依据国家人才需求和高校新生选拔要求,也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在以往高考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等关键能力考查的力度。

一.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根据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与能力的“迁移”水平;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性;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根据不同模块试题的特点,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思维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量。

1.对思维深刻性的测量。

这类试题的抽象程度较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对文本有全局的把握,能够系统理解,完成逻辑推理。

仅仅停留在直观表面的学生很难得分。

全国三套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选文和试题设计上延续了2017年的风格。

三个文本分别选自学术论文《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分别围绕诸子之学内在品格的历史承继性和思想创造性、大数据时代数据主体的“被遗忘权”、城市文明的弹性问题三个话题展开论证。

三个文本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有较强的论述性和思辨性。

试题考查目标精准。

以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为例:第1题考查对原文重要信息进行理解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全文后对四个关键概念——“诸子之学”“接着讲”“照着讲”“新子学”——有基本的了解和判断;第2题考查了对原文论证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言说内容,从稍宏观的角度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第3题考查了根据原文进行推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文本已有的信息,由前提推出结论,由已知推出未知。

写作试题提高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以全国III卷写作试题为例,试题材料呈现了来自三个不同时代的口号标语,从字面意义来看,三者之间存在着时间、意义等方面的逻辑关联,等待学生发现,在字面意义之下,又隐藏着诸如价值观念变迁、历史任务变化等深刻内涵,需要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

只有把握了种种逻辑关系并能清晰呈现这种逻辑关系的作文才是上等之作。

表面的、片面的写作不应得到高分。

2.对思维灵活性的测量。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作出判断或解决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作答此类试题,学生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又能够在考试时间内迅速调用、组织和使用这些知识。

与以往相比,2018年全国卷多道试题以或显或隐的方式指涉高中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

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A选项的作答,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对比论证手法。

教材《师说》一文第二段即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学生在学习时对此应有所掌握,通过与之比照,学生在不必知道“对比论证手法”确切定义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选自李贺的诗歌《野歌》,第14题C选项针对诗歌尾联“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设问,为“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学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通过阅读明白《野歌》以烟雾形容春柳,再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也是以烟雾形容春柳,再进而调动更多知识,判断出其他诗人词人也常以烟雾形容春柳,比如辛弃疾有“烟柳断肠处”,然后可以得出结论该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全国II卷文学类文本选自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二姐、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四个妇女形象进行了精细刻画和善意讽刺。

三道试题分别对小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幽默的语言风格等进行了考查。

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对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家老舍的写作风格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并熟悉小说阅读鉴赏的关键概念才能迅速进入小说《有声电影》营造的特定情境并进行审美鉴赏。

上述试题在考查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注重知识的积累,但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将知识内化于心,注重应用。

3.对思维独创性的测量。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够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高考是在特定时间内、特定地点完成的,对于独创性的考查有着多种限制,但依然创设情境,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表现其独创性的一面。

全国I卷的写作试题给形象思维能力发达的学生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并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学生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2018年出生、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试题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或打开思路、尽情想象。

全国III卷古代诗歌选取唐代诗人王建的《精卫词》,第15题通过恰当的提问方式,打破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传统设问模式,营造宽松、民主的作答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个性化见解。

诗歌最后一句“愿我身死子还生”可能是作者的口吻,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之情,也可能是精卫坚忍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任选其一,只要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即可得分。

4.对思维批判性的测量。

这类试题是要求学生跳出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反思的试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对他人观点不被动接受,而是理性质疑和选择,主动分析各类论断中包含的立场、假设。

以全国I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例,这是一道复合文本的试题,三则材料均为围绕“墨子号”卫星的发射进行的新闻报道,但来源各不相同。

其中,《人民日报》是我国官方媒体,报道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是科学研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是日本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媒体,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针对材料的这种特点和新闻文体的特征,第9题的设问打破传统聚焦文本具体内容的命题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敏锐发觉三则报道内容的差异并主动思考背后的原因。

5.对思维敏捷性的考查。

不同于其他试题,对思维敏捷性的考查贯穿于试卷的始终。

高考语文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四类试题,这本身就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敏捷、反应速度较快。

2017年考纲修订后,试卷的文字量总体而言呈增长趋势。

以全国I卷而言,2018年的试卷文字比2017年的增加了千余字。

这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我国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预计2020年,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

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且获取成本降低。

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双管齐下,从文本选取剪裁、试题设问指向两个方面作出调整,考查学生面对不同的信息类型、灵活选取恰当信息处理策略、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

1.信息呈现方式力求多样。

阅读文本的选取尊重原文风貌,包括文章大意、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等,在此前提下,根据考试的需要剪裁改编。

文本的类型不同,信息的形式、密度和意义也不同。

论述类文本要求言简意赅,论述性强,为文字文本,要求掇菁撷华,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和试卷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换句话说,提供的信息几乎均和试题作答直接相关,没有一句无用之话。

以全国II卷论述文为例,12个选项四百余字,均来自于不足千字的文本,可以说字字珠玑了。

实用类文本包含文字文本与图表文本,是非连贯的,甚至是碎片化的。

文本的信息量大,包括与试题作答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当然,目前限于整卷文字量的控制,冗余信息比例较少,对学生试题作答形不成实际干扰。

2.信息处理策略要求灵活。

文本中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学生在作答时必须要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和信息处理策略。

面对论述类文本中筛选和初步加工过的信息,要做的是对文本的精读和对文本信息的深加工。

以全国II卷第3题C项为例,要求学生判断“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的正误。

学生要判断这样简单的一个句子,首先要概括文章内容,看是否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再分析文章是否涉及我们的认同问题;最后再深一层,判断前者与后者之间是否是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最后还要辨别,论证是否是全新的。

这些都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精读细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文本内容经过层层加工,才能变成有用的信息。

而面对实用类文本,要做的首先是快速阅读,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再进一步整合加工。

信息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把握,部分内容只需泛泛了解;在不连贯的信息之间,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稳定的认知结构,在它们之间建立关联。

以全国II卷第7题为例,试题的四个选项均来自材料二的图片。

面对这样的图片,不带目的的阅读是低效的,即使将所有信息背诵下来,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事倍功半。

高效的方式,是带着特定的目的来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事半功倍。

针对不同的阅读策略,设计了命题指向各异的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针对的信息是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句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等等;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更加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内容间的关系、内容的质量和立场,等等。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学生都会面对浩瀚驳杂的各类信息海洋。

通过精心设计,全国卷试题全面考查学生面对各类信息选取恰当策略,筛选、辨析、提取、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只有善于使用信息,才能在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善于寻找信息,才能在信息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信息处理能力的深入全面考查,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对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除了对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之外,全国卷也非常注重对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方式呈现美,以层层设问考查发现美、欣赏美、梳理美的能力。

以全国I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文本节选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受命星际航行、寻找人类可移居星球的宇航员先行者在寻找无果返回地球,途中得知地球大灾难已经发生,预料地球及其文明已荡然无存;但抵达地球后,先行者却意外发现人类依然存在,只是进入了“微纪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