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考点全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考点全总结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第二节: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
4.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
第二节: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节: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第三节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矫正:佩戴凸透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投影仪+放大镜);
2.望远镜成像原理(照相机+放大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质量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2.测量质量的仪器:秤、天平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该过程为放热过程
第四章:光现象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3.平衡法(漂浮或悬浮):F浮=G物
第三节: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1.比较F浮和G物:F浮>G物,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漂浮F浮=G物,物体悬浮F浮<G物,物体下沉
2.比较ρ液和ρ物:
ρ液>ρ物,物体上浮,最后静止时漂浮
ρ液=ρ物,物体悬浮
ρ液<ρ物,物体下沉
3.浮力利用:轮船,潜水艇
第十章:浮力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3.光速:真空中光速c=3x108m/s=3105km/s
4.小孔成像特点: 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3.天平的使用;
第二节:密度
1.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
2.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3.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kg/m3表示,有时也用克每立方厘米表示,符号为g/cm3。
第三节:测量物体的密度
1.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4.常见晶体;冰、干冰、海波、金属 常见的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该过程为吸热过程。
2.沸腾: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沸点。
4.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2.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气压计。
4.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第四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应用:飞机上升,汽车行驶,撑雨伞不费力
第十章:浮力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浮力
1: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第九章:压强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
被压的物体。
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 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公式P=F/S单位:帕斯卡(Pa)。
5.光年:表示光走过一年的长度单位
第二节:光的反射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反射角
3.镜面反射、漫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
2.2.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第四节: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第五节:光的色散
1.色散:复色光被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虚像。
4.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5.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即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象。如照相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即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即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象。如投影仪
第一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2.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1.常用平均速度v=s/t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第二章:声现象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称之为声源
2.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第四节: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
(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的变化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3.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正比,公式:G=mg其中g=9.8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第八章:运动和力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
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分清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读数规范
2.长度单位:米(m),千米(km),毫米(mm),厘米(cm)
3.时间单位:时(h),分(min),秒(s)
4.减小测量误差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
的原理来工作的。
第三节: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4.当物距等于焦距,即u=f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焦距,即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象。如放大镜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近视眼形成及矫正:形成: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矫正:佩戴凹透镜。
3.远视眼形成及矫正:形成: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红外线的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感。
4.紫外线的应用:杀菌、防伪、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概念考点:加粗重难点:标红
第一节:透镜
1.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
2.光心:光通过主光轴上一特殊点,使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该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称会聚透镜。
4.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焦点:凸透镜能使跟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6.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大于像距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小于像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