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含解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自秦始置宰相,不旋踵而亡。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C项正确。

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B.中央官制简化C.君主专制强化D.行政效率提高1到图2反映了相权的废除,皇帝直接控制六部,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中央官制的简化和提高行政效率都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D两项错误。

3.下列属于明朝皇帝用来牵制内阁权力的宦官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的监察机构。

东厂、西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司礼监权力可与内阁“首辅”匹敌,故D项正确。

4.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D 项正确。

5.《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但是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机构,没有决策权,故选C项。

6.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故C项正确。

7.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

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

这反映出(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推行了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故B项错误;“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以厚葬”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说明中华文明对周围文化的吸引力,故D项正确。

8.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A.出现宦官专权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D.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了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9.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又规定:“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原因是明太祖担心海外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危及统治,故维护沿海地区稳定是其主要目的,故A项正确;海禁没有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而是禁止民间私自与外国贸易,官方朝贡贸易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明朝的对外贸易以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为主,故政府独占对外贸易不是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当时欧洲殖民者对中国侵略行为没有受到统治者重视,故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不是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0.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表明并非严格的自然经济,故A项错误;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与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相符,故B项正确;“海禁”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不符,没有涉及解决民间商业纠纷,故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原因。

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1)问主要职权,依据材料一,由“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由“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可知,监察百官。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等级考专练1.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除丞相D.强化君权,惩戒违背君命的臣属,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

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明代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故A 项错误;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故C项错误;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故D项错误。

3.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

厂卫制度( )A.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B.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的矛盾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可知厂卫组织的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与授予,因而不能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B项说法“彻底解决”过于绝对,故错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材料中厂卫组织的权力明显不同,故C项错误;厂卫组织属于代行皇权,因而厂卫组织行使权力越大越体现皇权加强,故D项正确。

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面临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

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可知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选C项。

6.“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故A项错误;朝贡贸易是古代对外关系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辅助政治上的威慑与统治,故B项正确;朝贡制度对打通民间对外贸易有一定的帮助,但不会促使贸易“空前繁荣”,故C项错误;朝贡制度体现我国古代以天朝上国自居,把朝贡国作为番邦的心态,故D项错误。

7.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

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而不是农业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都不同,不能说明堵疏并用,故C项错误。

8.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这些做法( )A.有力防范了官吏腐败B.说明政府已放弃贸易垄断C.有利于民间贸易发展D.易造成当时对外贸易萎缩司”“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表明明政府对官方和民间对外贸易都有限制,故D项正确。

材料叙述了明代对官方和民间对外贸易的限制,并未涉及防范官吏腐败问题,故A项错误;官方撤销市舶司,并不意味着民间可以发展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有利于民间贸易发展与材料“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不符,故C项错误。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