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三: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撰写模板及修订要求
使用说明:
1.为规范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统一文档格式,请各导师组务必直接在本文档内打字填写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需要粘贴相关内容时,请先取消原始格式(建议操作方法:复制所需文本后,选择word 左上方的“编辑-选择性粘贴-无格式文本”)。
2.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各项具体培养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政策规定。
在满足学校原则性规定的前提下,鼓励导师组开展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与创新探索。
3.《撰写模板》正文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蓝色字体)【相关要求】说明该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规定,是学校的原则性要求。
●(红色字体)【撰写范例】举例说明文本的格式规范及撰写方法。
其内容非强制性要求,仅供参考。
可以直接在此部分打字填写、粘贴内容。
最后定稿的培养方案请将【相关要求】和【撰写范例】与本专业无关的内容删除。
●(黑色字体)为全校性统一规定,无特殊要求一般不需要导师组另行填写。
本专业有个性化要求的可予以补充说明。
辽宁师范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审批表(院级)
注:专硕培养方案修订必须有实务领域专家参加。
培养方案上报研究生院前请完整填报本表,并签字盖章。
撰写模板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相关要求】本部分为全校性统一规定,只需对应培养领域,调整培养目标要求。
(参照全国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与专业领域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制与学习方式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年主要进行实践教学,包括到基础教育工作岗位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
四、培养方式
【相关要求】各领域按照领域特点要求按实际情况填写。
【教育硕士撰写范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负责做好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实施。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相关要求】根据《辽宁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中的相关
规定,参考本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制定。
【教育硕士撰写范例】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5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开设6门,每门课1-2学分,共选修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补修课程:跨专业生源入学后,应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由学院安排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一起学习并考试,由研究生教学秘书将成绩登录到研究生成绩管理系统,并保存由任课教师签名的试卷,研究生院定期检查。
六、考核方式
【相关要求】课程学习和各种教学培养环节,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改变课程考核单一采用撰写论文形式的现状,鼓励采用多种考核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专业实践
【相关要求】实践能力提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各类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
除学校的原则性规定外,还应对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研究生综合(毕业)实践的管理与考核等问题做出明确要求。
八、学位(毕业)论文
【相关要求】学位(毕业)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环节。
培养方案应对学位 (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办法的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和说明,并有明确的时间安排,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九、附则
【相关要求】本部分由导师组对上述各大点未包括的,需要说明的重要事宜予以说明。
附件1:
附件2:
阅读参考书目
【相关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20个,其中外文版至少占十分之一。
无论是著作类,还是论文类,其顺序均为先中文,后外文。
其中,中文文献
以作者姓氏拼音顺序排序;英文类外文著作以作者字母顺序排列,其他类参照以
上惯例。
中文文献的撰写方式:中文文献分别为作者、著作或论文名称、(译者)、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的时间。
外文文献的撰写方式:责任者(作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版物名称用斜体;文献纯系英文,句末用英文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
未尽之处请参照《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注释的相关要求。
【撰写范例】
一、中文
1.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3.金一虹:《非农业过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二、外文
1. Polo,M.,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lated by William Marsden,Hertfordshire: Cunberland House,1997.
2. Daily,G.,Ehrlich,P.,Polulation Extin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 Crisis,In Perrings,
C.,et al (eds.),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3.Basar,T.,G. J. Olsder,Dyanmic 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New Y ork: Academic Press,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