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现阶段,不仅仅是生态旅游产品,中国可能无论何种旅 游产品形式都不可避免会打上市场需求的“大众化”和产业 供给的“规模化”的烙印。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二、 “荒野体验”与“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的差异
• 中西生态旅游发展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态价值观上。西 方人追求“人地分离”的价值观,西方的生态旅游资源观念 强调其自然属性,要具有“纯自然景观、原住民文化景观、 荒野体验”的特点,生态旅游则被认为是一种非消耗性、教 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 • 以西方最普遍的生态旅游地形式—— 国家公园为 例.国家公园概念的倡导者乔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在 1998年就曾写下他倡导“国家公园”的初衷:“他们可以被 保存下来.只要政府通过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 一个 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 体现着自然之美”。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 游开发模式
2020/11/28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Contents
•1
•世界典型发展模式
•2
•中国典型发展模式
•3
•中西差异化模式发展比较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一、生态旅游“小众性”特征与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化”阶段 的冲突
• 西方“生态旅游”概念区别于“大众旅游”概念的一个 重要特点是“小众性”,即强调通过小众旅游的形式,实现 生态景观欣赏和荒野体验追求的目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并 使旅游者受到生态教育。 •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由于其 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经济社会水平处于较高阶段的特 征.为“小众化”的生态旅游实现提供了条件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四、 政府主导模式与财政资金匮乏的冲突
• 但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国家来说,中央及地方政府都面 临着严峻的财政约束,有限的财政支出往往会更多地供给于 社会宏观发展的教育、医疗、失业和贫困人口救助等方面, 无暇顾及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保护。 • 以我国的各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自1981年我国建立国 家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基本上没有对其进行财政预算内的 直接投资。据统计,我国17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每 年投入1000万元。 • 韩国20个国立公园,每年政府投入约6亿元人民币。韩 国平均每个国家公园得到的政府投入是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得到政府投入的530倍。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8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四、 政府主导模式与财政资金匮乏的冲突
•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重点生态旅游区都是实行的中央 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的管理及保护模式。 • 如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重要自然和 历史性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其中生态保护和公园运作费用由 财政拨款支撑.以确保各项功能的实现和国家公园的保值增 值。德国则把国有林和国家公园的经营开支纳入国家公共财 政统一安排。原则上也是哪级所有的国有林和国家公园由哪 一级财政负责。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五、生态旅游的动因机制与生态旅游概念“舶来”现实的冲突
• 西方与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动因机制是不尽相同的。 • 对于西方来说。发展生态旅游直接缘起于工业化时期对 于环境破坏所产生恶果的反省和反思,是经历环境阵痛后的 自觉行为。因此,具有现实及强大的社会基础,而且,西方 社会物质财富较为丰富,国民普遍具有成熟的生态环境意识, 其环保法律制度也十分完善,这都保障了生态旅游的开展。 • 如生态消费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时尚和潮流,在加拿大 有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价格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在日本有37%的消费者只挑选和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
•三、 “地广人稀”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的差异
• 我国与国外的国家公同相对应的大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内.景区内还存在社区的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景区内的居住 人口密度还较大。 • 如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 区内有两镇和36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 占81.48%,贫困人口占18%,耕地面积1708.93公顷。 • 另外,我国有部分生态旅游区处于集体土地之上,更有 着极为复杂的产权关系。这种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约 束而形成的景区和社区混杂现实。导致了生态旅游区开发与 居住社区之间的矛盾往往十分尖锐.并成为生态旅游区开发 的一大阻碍因素。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二、 “荒野体验”与“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的差异
• 中国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 然的相互融合关系,主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而不仅仅追求一种“荒野体验” 如与国外的国家公园相对等 的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则明确界定为:具有欣赏、文 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 具有一定规范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与文 化活动的地区 可见,风景名胜区的界定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 融合,而非单纯的自然保护区。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一、生态旅游“小众性”特征与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化”阶段 的冲突
•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实践则表现出了鲜明的“规模性” 特征 我国旅游业在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后,正在步入一个 旅游产业快速扩张、旅游市场需求不断膨胀的时期 从1999年 至2007年底一直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更加剧了旅游 资源的稀缺性与旅游市场周期性达到极值之间的矛盾。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五、生态旅游的动因机制与生态旅游概念“舶来”现实的冲突
• 对中国而言,生态旅游的推动力更多来自于国家和学者 的倡导和引进,并不是一个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而是在全 球范围内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浪潮推动和带动下发展起 来的。 • 因此,与之相对应,我国生态旅游不论从生态旅游市场 的成熟度来说,还是从生态旅游供给的成熟度来说,都还达 不到能够发展完全的生态旅游的条件。 • 我们还尚未形成负责任的生态旅游市场群体,生态旅游 教育任重道远,而利益驱动下的开发使得生态旅游企业开发 变质,也缺乏负责任的生态旅游开发企业。
采、聚居或开发建设之地区;
• 是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特殊生态
体系而设置保护区之地区 由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拥有
“地广人稀”的资源禀赋条件。
• 这些国家内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区一般都远离
居民区,区内自然资源属性很强,人文资源属性较弱,权属
问题矛盾较少。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第十章不同类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三、 “地广人稀”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的差异
•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于1974年出版的
《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及同等保护区名册》中,明确界定了国பைடு நூலகம்
家公园的标准:
• 国家公园是不小于1000公顷面积之范围内,具有优美景
观、特殊生态系或特殊地形,有国家代表性。且未经人类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