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

汉字

汉字——国字之发展
第一、二段:汉字的梗概
第三到十二段:汉字的发展历程
第十三、十四段:汉字的发展规律
第十五到十九段:汉字的影响
参考文献《基础汉字学》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开始学习写汉字,从一个个部首到一个个汉字,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我想,对于汉字我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吧。

可是这小小的方块字中蕴藏着多少文化含义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我们使用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一种文字,它的存在至少有好几千年。

与汉字同样拥有古老且悠久历史的文字还可以举出古代埃及的圣书和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他们产生的时期比汉字还要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都已经不再是人们现在还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而成了考古学家们研究的对象。

唯独汉字,几千年来仍然是汉族人民使用的书面交际工具,它有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有丰富的文献保存下来,供我们学习研究;今天我们照样使用它,即使汉语有许多方言,有时会阻碍不同方言区的人的沟通,但汉字却成为了桥梁,架起了他们彼此沟通的桥梁。

它旺盛的生命力直至今日依然蓬勃。

汉字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很好的为汉族人民服务。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形体有过变化,字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七种字体,规律由繁到简。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

这就是“甲
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

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

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

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

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当然,其中也有金文,大篆等过渡一时或一时盛行的文字,在这就不多做说明。

当然汉字的历史也是有发展规律可循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

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几种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

二、汉字形体存在规范化趋势。

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

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

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最重要的就是秦相李斯完成的“书同文”,其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唐代的《开成石经》等都对汉字的规范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

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

因为人类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一些是象形和会意难以表现的,好在象形汉字是独体字,用同音声符字增添上表示意义的形符字,就构成表达新的意义的形声字。

由于形声字可以由独体象形字大量组合,并可以方便地表达语言中新的意思,从而解决了汉字不足的困难。

但形声字并没有破坏汉字的表意功能,因为还有一半的意符字在,正所谓:“秀才识字读半边”,这正是汉字的高妙之处。

汉字的特点及规律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民的灵感和智慧,也说明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字。

汉字对其他国家也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

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
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

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

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

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所以说,汉字对全世界的发展不可不谓是巨大的。

虽然它不是世界第一二大的英语和法语,但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却是不可缺失的一块,作为国人的我们也应该写好汉字,是不是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