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六中学校2011年秋期学校工作总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弹指间一学期就这样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校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全体十六中人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呈现出朝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教风正、学风浓、校风好,吸引了大批区内外招生片区外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达到43个班,学生2819人,住校生2067人,寄宿制品牌逐步形成,特色学校建设效果良好,得到了领导、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这取决于我们有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动摇;取决于我们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领导集体,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更取决于我们有一支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教职工队伍,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回顾这一个学期的学校工作,既有欣慰,又有遗憾;既有成绩,又有不足;既有劳累,又有惬意。
在此,我代表学校在教职工大会上作如下总结:一、牢牢锁定三大目标不动摇我们始终牢牢锁定抓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打造涪陵城区寄宿制初中品牌,凸现主体教育特色这一学校第二轮发展三大目标,奋勇前行。
二、扎实推进六项工作不放松(一)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制度,二届四次教代会完善了《职称考评细则》、《教育教学质量奖惩方案》以及月考核、期考核方案,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均与教师评先晋级和绩效工资考核挂钩,不断提高制度的文化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搞好师训工作,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营校方略,打造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1.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教职工参加法律知识考试,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从教。
学校被评为涪陵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和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吴柏良被评为先进个人。
2.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学习宣传教育制度,防微杜渐,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师德高尚、廉洁从教。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活动。
刘方方获得涪陵区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学校派出谭开琼、余红、李胜兰等老师观摩了比赛,刘全会班主任工作论文《春风化雨润桃李--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在《涪陵教育》上发表。
4.强化科研育师工程。
学校深入开展涪陵区特色学校建设“主体教育实践研究”和教育部“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子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繁荣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
傅孝燕、曾庆松、叶江、王永强等编辑了《主体教育初论》,即将出版;学校承办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结题暨“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筹备会;承办了涪陵区第八次特色学校教育科研改革现场会,余红、湛小刚、汪莉萍三位老师的观摩课得到与会代表和专家一致好评,叶江以《教学课堂因主体教育理念元素而鲜活》为题在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学校获得涪陵区特色学校建设整体推进奖。
5.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根据学校教师培训规划,开展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和外派培训。
本期共安排12人参加2011年国培项目各类培训:刘维淯参加两翼地区农村中小学“深化课改”短缺学科教师培训,况仁先、易利刚参加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混合培训,彭德权、陶莉、李世凤、杨小华、湛松林、郭福、杨狄、黄伟参加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远程混合培训,湛松林参加重庆市化学学科培训,邓天霞在长江师范学院为国培学员作了题为《思品课课例分析》的讲座。
刘晶彩、赵庆容参加田家炳一级英语老师培训。
邓发国参加了重庆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校长培训,周自强参加了渝东南片区中小学校长提高班培训,潘小平、傅孝燕、吴建国、彭荣贵、王永强到南坪聆听了优化学校管理专题报告会;王永强、彭荣贵到重庆后工学院聆听了“赢在中层”提高中层干部执行力的专题讲座;组织语文教师到丰都听学术讲座,到北碚观摩重庆市语文优质课片区总决赛,刘维淯老师到谢家湾小学观摩全国第六届音乐课优质课赛,组织物理老师到重庆观摩物理优质课决赛等。
通过培训,扩大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丰富了教育教学和管理艺术水平。
陈世志、刘志英被评为涪陵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吴建国、陈兴亮被评为涪陵区教学能手,李代立、付琳玲被评涪陵区“教坛新秀”;邓天霞获重庆市首届“师元杯”思品课大赛决赛二等奖,叶江获涪陵区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黄毅获涪陵区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竞赛一等奖,何雄杰获涪陵区安全健康教育说课大赛一等奖,郑诗楠获涪陵区班班通说课大赛一等奖,在涪陵区初中语文说课比赛中刘方方区级一等奖、余红获二等奖;张生云、钟杰、况仁先、陶莉、朱显会等分别在《人民网刊》、《学习周报》、《学生新报》、《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涪陵教育》发表论文;黄雪莲获中国国际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王永强、汪莉萍、薛科等3位老师参加区单元测试题和期末考试题命题工作;陈巧作为国家选派的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所教学生在2011年7月的汉语水平考试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名学生获得奖学金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进修汉语,其中一名学生参加在重庆巴蜀中学举行的汉语桥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等。
(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系列化推进我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抓常规,探新路,促管理,以创建“德育示范学校”为目标,以环境教育为依托,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以“五爱”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为基本内容,按照“四自一导”的德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主体性,有计划、有措施、有序地系列化开展德育工作。
1.学校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德育纲要》,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学生有关制度规范为标准,学校德育管理有章可循,学生行为有规可依;严格按照《学校班级管理考核方案》实施班级常规管理和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创新形式,齐抓共管,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维一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
一是强化德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学校育人功能。
各班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实施班级管理。
发挥团队组织的德育阵地功能,体现了团组织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各任课教师认真挖掘课程蕴藏的德育因素,寻找突破点,达成德育目标。
二是坚持家校联系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举行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了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师生代表座谈会,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注重家校联系,使学生的教育不存在“真空”和“盲区”。
三是发挥校外德育阵地作用,强化社会德育功能。
学校成立有家长委员会;聘请武警官兵来校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市公安局、市教委主办的以“坚守这片净土”为主题的校园安全法制教育展在我校展出,邀请涪陵区关工委法制教育团4位老领导来校作了题为《法与德》的专题讲座等,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纪安全和传统美德教育。
四是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协同教育。
学校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按照“四自一导”模式,值周班级、值周学生、班团干部等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例如,我校的早读在学生干部的自主管理下,已经成为了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德育处和团委通过讲系列活动推进德育工作,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德育处坚持开展学生常规和仪容仪表检查;开展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享受健康青春”为主题的青春自护主题班会活动,开展涪陵区“同舟共济〃三山奖”的评选和宋庆龄基金奖学金的评选活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46人,共计6900元。
钟杰、朱显会辅导的学生参加涪陵区“颂歌献给党”演讲、征文比赛获一等奖;在涪陵区“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书信大赛中,学生获奖丰富,朱显会、傅琳玲、余红、袁代淑获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李娟、王上英、钟晓玲、付琳玲辅导学生在“光辉的旗帜”征文比赛获国家、市区级奖励等等。
4.德育处、保卫科对违规违纪,言行缺陷的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纠正其不良言行。
学生操行评语要求人本化,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激励性语言。
认真地按要求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并与学生的评优和升学挂钩,科学的评价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抓实中心工作,教学精细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学校坚持教学为中心,认真做好教学常规,打造和推广“271”高效课堂,减负提质,为提高办学质量增添动力。
1.学校严格执行区教委关于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对学生休学、复学、转出、转入进行规范管理,认真做好两基工作,控辍保学,防止学生流失。
学校获涪陵区学籍管理工作一等奖,罗健获先进个人。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继续实施领导分管年级、下到班级协助管理制度,统领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齐头并进,打总体仗。
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考核,纳入学月考核、学期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3.学校始终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抓手,规范管理,落实教研工作考核。
按照“四段式”模式,开展集体备课,举行公开课、赛课活动,校本教研卓有成效。
行政人员深入课堂,推门听课,本期听课都在20节以上,细化教学管理。
举办第三届“主体杯”远程教育班班通说课比赛,郑诗楠获一等奖,何雄杰、叶国利获二等奖,谭燕、黄毅、罗志琴、韩金沙获三等奖。
学校获涪陵区远程教育班班通说课大赛优秀组织奖。
4.狠抓毕业班工作。
学校制定了新一轮的《毕业班教学成果奖励及分配办法》,建立了激励机制。
行政领导蹲班指导管理,经常性的调研分析学生学情和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管理策略,协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抓实毕业班工作。
学校获涪陵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一等奖。
5.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有关加强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有计划、高要求、重实效开展体卫艺工作。
深入实施大课间、大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大体育活动成了我校又一道靓丽的的风景。
学校举行了第十届篮球、第五届乒乓球、首届羽毛球运动会;石景洪、谭梅等辅导学生参加涪陵区第十一届中小学生乒乓球和第三届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获团体第三、四名;组织140名学生参加涪陵区“太极杯”迎春登高活动,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实施学生的免费体检;利用板报、橱窗宣传青春期知识和身心健康知识,校医刘娟多次利用校园广播系统为学生作健康知识讲座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陈小琴等辅导学生航模活动,举办了校园航模比赛;何劲松、郑小红等10名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科技论文和制作小发明、小制作等,其中,学生的一篇科技小论文和一项小发明被推选到重庆市科技节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