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师范类毕业生教研文章如何应对教学课堂中沉默的学生学生姓名:郭盼学号: **********班级: 08级2班专业:数学教育(小学方向)系别:数理科学系指导教师:张明成日期: 2011年 3月 25日目录论文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教学课堂中学生沉默的现状 (3)二、沉默学生的表现 (3)三、课堂中沉默的不利影响 (3)四、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 (4)五、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5)(一) 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学生的朋友 (5)(二) 更新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三) 变更教与学的方式,创设生命化的课堂 (5)(四) 倡导新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 (6)(五)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家校共创良好学习环境 (6)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沉默,是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的现象。
学生消极沉默的直接影响是带来课堂气氛的“冷场”,会妨碍学生的思维活性,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教与学的效果,同时给教与学的双方带来压抑、尴尬,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关注课堂沉默现象,有助于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心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师用自己的热情点燃起学生的激情,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教学课堂;沉默学生;应对策略如何应对教学课堂中沉默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导,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教学课堂中学生沉默的现状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
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特别是农村小学里面的孩子。
在课堂上,教师多采用控制管理方式,而非协调管理方式,结果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当旁观者。
学生在课堂上,反应木讷,双眼黯淡,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而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无人回应,课堂上出现了令人窒息的学生沉默的现象。
二、沉默学生的表现“沉默”即不爱说笑(《现代汉语词典》)。
“沉默的学生”是指课堂上不发言、不参与、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
沉默的学生往往表现各有不同。
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学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
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学生在教师问题提出时,看似在认真思考,却不会思考,没有答案,当然也就不举手发言。
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
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由于缺乏自信心,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
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失去了许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三、学生课堂沉默的不利影响许多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
据我实习期间的观察,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近三分之一,比例严重,令人惊讶,而且,似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
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因而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发展乃至班级事务与他们似乎无关,他们已经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
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
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卡莱尔有一句名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虽说沉默是金,但如果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沉默,那么必定是埋在土里不见阳光的金子。
是金子总要发光,那么就看采用何种方式来展示自我的。
在课堂上,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能积极的把握有限的时间来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应当是每个学生争取的课堂权利。
但鉴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品质不同,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不能在每个学生身上平均用力。
所以导致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和沉默不语的学生在课时分配上不均匀,甚至导致两极分化的态势。
那么长期沉默的学生必定成为一种习惯,老师往往很容易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久而久之,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学业上,他们将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前途。
四、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学生沉默的原因是很多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发言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胆量不足的原因。
首先得找到沉默的原因,然后再进行之后的教育和引导。
面对沉默的孩子,要更认真的对待,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前途,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心理和学业上转化沉默生。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果实,这样他们的心理才阳光,学习才更有动力。
课堂教学永远是值得不断反思和探究的过程。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都值得我们去审视。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老师的教学应尽量为学生“量体裁衣”、“有的放矢”。
不要让课堂成为“大众饭”,一刀切。
五、对待沉默的学生的对策与建议那么如何用教师的热情点燃起学生的激情?如何打破这不应有的沉默?如何使学生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策略,花心思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下面则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一)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学生的朋友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有义务关心和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还要尊重他们,给予信任,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课堂沉默的消极影响,一旦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有利于和谐、民主课堂气氛的营造,使课堂充满生气。
因而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的生活,亦师亦友。
(二)更新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看到过去存在的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的弊端,因而力求学习内容的现代化,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的更新同时还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起来,这些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合未来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去,突破沉默的坚冰。
(三)变更教与学的方式,创设生命化的课堂“银行储蓄”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民主课堂气氛的营造,因而教师需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课堂教学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师生、生生的对话过程,而不是学生单方面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师应该转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从神坛上走下来,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上课之前应该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学习需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知识、经验共享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地学习,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不可能还会安于沉默而无动于衷。
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基于网络条件下的交流方式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平等。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同样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味良药,有利于调动起“沉默的大多数”,提高教学质量。
(四)倡导新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被狭隘化,即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唯一的砝码。
一个学生,只要最后考试成绩好,不管他(她)平时课堂、课下表现怎样,他(她)就是好学生!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从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质的评价过渡到以形成性评价、量的评价为主,把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也纳入考核范围之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表或者档案袋。
这种新的评价机制、观念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他们平时的表现都会被记录在案,因而在课堂上他们定会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因为人都有向善的一面,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家校共创良好学习环境人的成长与环境紧密相关,要积极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这一方面是教室的布置,另一方面则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并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学校也应该开发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寻求家校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其原因有些是直接与家庭相关的,比如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性格、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有的家庭出现变故,或者有的家长比较独裁、蛮横,这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造成学生的孤僻性格,为此,课堂上保持沉默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作为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充分利用家庭的一些有效教育资源,共同培育孩子健康成长。
以上分析了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及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我们必须明确沉默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积极的沉默状态对教学的深入开展是有益的,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突破学生的消极沉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柴全喜,宋素智.打破课堂沉默提高教学效果[J].教育与职业,1999.(9).【4】姜新生.“无问题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课堂沉默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4.(5).【5】徐植.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6】汪艺.论课堂气氛的激活与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