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古代史板块)◆古代中国宏观结构◆古代西方世界宏观结构(一)雅典:民主制(直接民主)(二)罗马:罗马法(法治原则)(三)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产生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高考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线索】一、早期政治制度(先秦): 夏——王位世袭制内容 商——内服外服制周——分封制是核心,宗法制是分封准则,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特点 等级严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带有神权色彩,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制、终身制;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斗争;明朝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朝解决 3.演变的特点: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4.演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小农经济(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儒家思想 、古代科技文化(三、四)古代:适合小农经济(封闭、分散)明清: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5.影响:明代中叶前积极为主明中后期消极为主积极:①政治上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民族融合;②促进农耕经济发展,③促进文化的交流消极:①政治专制主义强化易出现失误、暴政、腐败②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高考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商鞅变法(6)孝文帝改革【知识线索】生产力:生产工具:铁犁牛耕(曲辕犁),水利工程:都江堰农业公有制:井田制、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主体)生产关系所有制经营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三大内容、冶铁业(注意冶铁燃料变化))、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植棉传到内地,明中叶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制陶、制瓷业(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景德镇“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红)、明五彩和斗彩、清粉彩珐琅彩(补充)官营:产品不入市场,明前期占主导私营:商品生产,流入市场,明中后期占主导家庭手工业:二者的补充,一直存在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政府政策、商品、货币、商人、商帮、城市(职能的转变,商业以唐宋为转折点,唐以前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时间空间受官府直接严格控制,(补充)坊市分开;宋开始经济功能为主,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商路(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等因素。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专制制度、重农抑商、主义萌芽的发展,加剧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尖锐,强化农耕经济。
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中西易位。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第一单元1-5课)【高考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宏观视野】主流思想概念及演变趋势:由百家争鸣到儒家主导。
主流思想指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指儒释道三家思想。
【知识线索】背景: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政治、经济、文化、阶级道家——老子:道、无为、辩证法;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1.百家争鸣主要派别法家——韩非子: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以法治国;社会变革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俭兵家影响:思想解放、为传统文化奠基、促进社会转型春秋(产生):孔子创立儒学。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改良政治,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战国(发展):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礼法并施、“知天命而用之”秦朝(重创):焚书坑儒西汉(独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君权有限性)、三纲五常2.儒家演变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受挑战)背景:文化上儒学出现危机;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的思考宋明(哲学化):发展为理学主要派别及观点:①程朱理学(受道教启发)——二程是开创者,朱熹是集大成者:理是世界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②陆王心学(受佛教启发)——心即理,内心反省;致良知评价: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明清之际批判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提供物质条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观点:批判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评价:理学是主流的前提下,批判更新儒学,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影响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启迪后世,开拓务实求真的学风。
但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儒学体系,形成完整的民主思想。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必修三第一单元第6课、第二单元)【高考考点】(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线索】一、文艺的相似背景1.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铁器与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科学进步。
2.秦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专制、文化一统3.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文人才情,个性突出4.唐:盛世气象,科举制完备,政策开明、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5.宋:中央集权加强,重文轻武政策。
局部统一,山河破碎;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明多,理学兴起,6.元: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繁荣;汉文人地位低下7.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改朝换代,社会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出现反专制进步思潮,科技总结;海禁闭关。
【宏观视野】特点及趋势:时代性、审美性、个性、民族性、平民化(世俗化)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必修一第二单元)【高考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条件、确立过程、主要机构、特点、评价)(2)罗马法(含义、发展历程、评价)【知识线索】源头: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希腊文明黑暗时代发展历程城邦政治五个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实质:公民国家典型代表:雅典民主制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定、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繁荣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主要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适用范围:本邦成年男性公民评价:实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积极: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消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小国寡民的产物。
罗马政治制度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适用范围:公民法适用于本邦自由民;万民法适用于帝国内所有自由民罗马法发展历程成文法的开端: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完善: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评价:积极:维系帝国,巩固统治,法律完备、后世借鉴局限:维护贵族利益,未实现真正平等【宏观视野】古中国文明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区别第二编 迈入工业文明的西方世界(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宏观结构(1500——1917年)【宏观视野】须用近代化或现代化概念理解、对应近现代史各专题政 治:民主化、法治化经 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思 想:理性化、自由化、社会生活:文明化、现代化、大众化、多元化专题六、专题十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近代科学(必修三第三单元)【高考考点】(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文艺复兴 (3)宗教改革(4)启蒙运动 (5)近代科学技术11课希腊先哲12课文艺复兴 13课宗教改革 14课理性之光15课近代科学 时间:BC7C-BC4C 14C-17C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六)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近代世界科学技术 (十)资产阶级代议制(八)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需要保障思想科学理性化 推动现 代 化【宏观视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1.产生: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追求真理2.复兴:文艺复兴—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追求现世享乐幸福,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3.发展:宗教改革——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精神上自由,灵魂得救的自主权4.成熟:启蒙运动——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理性、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博爱专题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9课)【高考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知识线索】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和条件(略)雏形——新航路开辟过程:迪亚士、达·伽马——葡萄牙向东哥伦布、麦哲伦——西班牙向西对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影响对非亚拉:微观看以破坏为主,带来灾难;宏观看传播了工业文明,有利于现代化进程对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人种、物种交流16世纪:海洋时代的先驱葡萄牙、西班牙(扩张方向、财富加速形发展——殖民扩张未转化为资本)17世纪初期:海上马车夫荷兰(成果,金融制度创新)18世纪后期:日不落帝国英国(背景、海外活动方式、影响)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时间、原因、成就、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时间、原因、成就、影响),20世纪初深度、广度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原因、成就、影响)【宏观视野】(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角度一: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人类进入蒸汽工业化时代,由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经济生产关系:工厂制度取代工场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化,铁路加强各地联系,汽轮加强洲际联系;带来环境污染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加紧殖民扩张。
阶级分化:工业资产阶级兴起,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与革命兴起(英国、法国、美国政治俄国、日本等);工人运动兴起,巴黎公社发生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东方从属于西方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