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广电行业改革及政策分析

我国广电行业改革及政策分析

我国广电行业的改革及政策分析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接受和应用。

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办公、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家庭……现代社会,俨然成为一个数字化社会。

对于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来讲,数字化是当前的全球性的技术趋势,在这一大的趋势推动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广电行业的改革步伐。

关键字:改革制播分离一、我国广电行业改革的背景(一)我国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的现状2009年10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答贝塔斯曼记者问时,对我国目前的广播影视产业数字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一是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程度普遍提高,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过渡。

……二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步伐加快。

……三是地面数字电视稳步推进。

……四是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化积极推进。

……五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六是网络视频新媒体发展加快。

……七是电影数字化取得重大进展。

”①(二)数字化发展的影响首先,对于个人来讲,数字化使人们的学习、办公及娱乐便利化,实现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广泛性,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知识的水平,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进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的素质;其次,对于企业组织来讲,数字化可以减少组织对人力的依赖,精简人员,大大提高组织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再次,对于政府来讲,数字化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的实现步伐,变革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政府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重塑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提升政府组织的社会威望,从而减少行政实施阻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讲,数字化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对相应研发人才的需求,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潜在的危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我国广播影视业的基本现状广播影视60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

1.覆盖面大。

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并重的广播影视覆盖网,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覆盖水平、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2.制作量大。

2008年生产电视剧近1.45万集,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生产电影故事片406部,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大国;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3万分钟,产量连续创下历史新高。

3.增长速度快。

统计数字表明,从1982年到2008年,广播影视年均增长率超过20%,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广电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的趋势,其前景是很乐观的。

二、我国广电行业的改革广播影视作为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与时俱进,进行自身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种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广播宣传内容的创新;其次,是广播宣传形式的创新;最后,是广播影视自身的改革,一是广播体制创新,就是要调整结构、优化资源,促进体制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效益,一是广播机制创新,使整个广电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1](一)我国广电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程1.早期的”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两级管理制度[2]所谓”条条管理”,是指从中央到省,再到省以下电视机构间直接的纵向对口领导;”块块管理”是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及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对同级所属的电视机构的直接领导。

条块结合双重领导是指既有”条条管理”又有”块块管理”,”以条为主”。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与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直接的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且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这样造成了分工不明、权责不明的局面,抑制广电部分运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广电行业的长远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四级办”的管理制度1983年3月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四级办电视”调动了全国各地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促成广电行业大幅度的成长和繁荣,但同时也使得电视机构数量过多,形成了各单位分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令播放的节目内容重复,而且还导致了各电视机构间的无序竞争,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3.集团化下的新两级管理制度从1996年至今,国务院颁布了”三台合一”(或四台合一)及”局台合一”的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2001年至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广播影视集团实行多媒体坚硬和跨地区经营的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实施,大大精简了当时我国电视机构的数量,客观上促成其集团化的发展,实现了规模化运作。

但在具体运作中,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在体制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被提上议程。

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管理体制4.1制播分离的内涵与模式“制播分离”最早起源于英国的commission”,原义是”委托制作”,是指将节目制作职能从电视台体制内剥离出来。

[3]制播分离存在三种具体形式:第一种是双制片人制③,即采取一个节目两套制作班子,优者胜出的运作体制;第二种是民间制作公司与电视台合作经营④;第三种是民间制作公司独立运作。

4.2制播分离的必要性4.2.1外部环境第一,早期电视台实行的是事业体制,电视节目自制自播,经费依靠政府财政的事业拨款(至少名义上如此),由台统一核算。

第二,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报业集团的不断成立和发展,更是暗示着媒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向;境外电视特别是入关后海外卫星电视的进入,更是对我国电视业带来很大冲击。

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播分离已成为国际上节目运作的通行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广播电影电视要获得发展空间,在国内乃至世界影视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制播体制改革。

4.2.2制播合一的困境“制播合一”,是指在电视台体制内用行政手段对节目制作与播出进行统一管理,表现为节目的自制、自审、自播。

它在新的形势下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第一,成本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

[4]电视台整体属于事业性质,其经费完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事业拨款,从而使其缺乏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铺张浪费严重,各种资源利用率低,成本高,产出率低。

第二,组织机构膨胀、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

⑤传统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工作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优秀人才得不到高额报酬和发展空间,易造成人才流失。

第三,专业化、科学管理水平低。

节目制作程序不规范,技术标准和专业分工缺乏,专业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益差。

4.2.3制播分离的优势第一,降低成本,遏制浪费。

制播分离使节目制作单位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制作者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大大增强,浪费现象将得到遏制;节目制作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会降低电视台每年购买节目的经费。

第二,精益求精,多出精品。

制播分离使节目生产经营者必须充分考虑节目的市场面和观众量,促使精品节目不断涌现,节目品种日益丰富,电视荧屏更加繁荣。

第三,精简人员,压缩机构。

制作部门从事业性质的体制中剥离出去,随之将部分人员推向市场,使电视台体制更加精干,运转更加高效。

第四,广集外源,强化自我。

制播分离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进人电视节目制作环节,极大地减轻节目扩大再生产给电视台带来的资金压力;伴随资本而来的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对传统的节目生产管理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资金利润率的提高,还可以吸纳优秀专业人才和精品节目来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4.3制播分离的弊端及政府对此的管制尽管广电产业化客观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广播电视服务的丰富和繁荣,但从本质上来讲,市场化和产业化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有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弊病--市场失灵。

因而,广电产业化进程,固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运用行政手段。

政府要明确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职能,首先必须要明确广电产业领域与非产业经营领域:一、公益性领域,该领域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无偿的广电服务,这一类广电服务不可以通过产业方式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经营,必须由政府投入,以确保其公益性,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权益;二、准公益性领域,这一类广电服务虽然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进行经营或者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其收入远不能达到其从事广电宣传创作和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仍然需要国家予以补偿,政府在这一领域不能凭借自身的资金资源优势而任意干预广电产业化的过程,造成权责不明、政企不分,政府要做的仅仅是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资金上的补偿和支援;三、经营性或营利性领域,这一类广电服务完全通过市场采用产业化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政府应将其交给市场,自己只需要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其经营,促进其发展,其中对可获高盈利者,可采取高税收,对弱质业者,则需要国家通过政策、资金予以扶持。

(二)对我国广电行业机制改革的意见1.人事制度的改革在电视台这一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聘用合同制度。

实行择优上岗,中层干部考核上岗,职工与部门之间,实行双向选择,以岗定薪,易岗易薪。

2.经营方式改革在体制内实行统一管理,坚持”三统一”,即统一合同、统一审查、统一上载,实行分块经营,双向考核。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广电行业可以真正实现产业化与事业化的良性结合,最终实现广电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对我国广电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我国广播影视业自建立以来,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小规模、粗放式的生产制作经营,到现如今的大制作、数字化、国际化,无不展示出我国广电行业顽强的生命力。

生命力的维持在于不断的改革创新,从而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

在内容方面,要继续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努力生产制作观众感兴趣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催人上进的好作品、好节目,从源头上坚决抵制不良节目的出现和传播,净化荧屏,净化整个社会的风气,努力扮演好自身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在传播方式上,数字化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相应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配备和完善,国家应当促进官产学的一体化,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高校中相关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并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实现其市场价值,相应的,我国广播影视业在技术设备方面也将因此而受益,大大提升其生产制作经营水平,优化制作手段,如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巩固数字化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