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目的地:是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由旅游吸引物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各类地域空间要素的总和,是旅游者停留与活动的复合性地域空间。
2. 目的地6 A”模型资斛来源;Buhdi3(2000)B3.地理系统:4. 旅游目的地特点(1):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零售店和其他服务设施、进入通道、辅助性服务等核心部分组成。
)(2):文化性(目的地有丰富的文化财富。
旅游者选择目的地时,必须考虑一个目的地的吸引力及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前去访问。
)⑶:不可分割性(旅游产品的消费必须到生产地才能进行,即旅游者必须亲身来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旅游产品。
)(4):季节性(目的地的产品与其他服务产品一样具有不可存储性。
如果在目的地没有被使用,其价值就会流失。
)(5):多用性(目的地的多用性是指目的地企业根据其服务的对象,既服务于旅游者也向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5.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发展中既要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又应当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的发展不仅能为今天的主人和游客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UNWTO)6.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及特征时间7. 跨界旅游目的地:(1)区位的边际性:位于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交界地带,表现出独特的边缘性区位特征(2)多元信息的交融性: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地区的属性,一方面可能导致管理的混乱,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3)基于共赢机制的可整合性:通过改革和完善区域旅游调控机制,提高跨区域旅游目的地管理效能(4)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区域内部在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
8. 目的地资源特点(1)多样性与多态性:资源种类多样、类型复杂;同类资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地域性与整体性:不同的目的地具有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旅游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目的地,资源都呈现出整体关联性(3)永续性与季节性(4)变化性与时代性9.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或构成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突破原有的产业或行业边界,最终融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变,需求的变化要求产业组织做出相应的调整。
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企业不断谋求发展与扩张是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
方式:1、交叉性融合2、功能性融合3、结构性融合4、服务型融合10.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个人对目的地所持有的信仰、观念和印象的总和”。
目的地形象空间模型Echtner & Ritchie(1989)从3个维度建构目的地形象,认为目的地形象包括基于个别属性的(attribute-based)和基于整体的(holistic)两个成分,每个成分都含有功能的或有形的(functional or tangible)和心理的或抽象的(psychological or abstract)特征,而这些功能的和心理的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普遍的(common)和独特的(unique)属性。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11. 影响因素说Gu nn (1972)将目的地形象划分为原生形象(orga nic image)和引致形象(induced image),原生形象是指通过报纸、杂志、亲友等信息来源所形成的形象,而引致形象是指通过广告、促销等商业信息来源所形成的形象12. 心理图式说主要从旅游者的心理感知角度构建目的地形象结构。
Gartner(1993)提出了目的地形象的三维结构:认知形象(cognitive image)、情感形象(affective image)和意动形象(conative image)。
认知形象是指潜在游客持有的与目的地有关的所有知识、认知和信念,是目的地有关属性的表现。
情感形象是指游客对目的地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或中性的。
意动形象指的是游客的意向、行动或在特定时间内访问目的地的可能性,类同于游客的行为倾向13.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能启动旅游活动并使之朝着目标前进。
理论:旅游动机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推一拉理论、逃避一寻求理论、需要层次论推一拉理论(Tolman(1932)认为动机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
内在动机包含以驱力为基础的情感(推的因素),外在动机包含认知(拉的因素)。
将Tolman的观点应用到旅游领域产生旅游动机的推一拉理论(push—pull theory)(Dann,1977)。
推的因素是指由于不平衡或紧张引起的动机因素或需求,它促使旅游愿望的产生。
推的因素是内在的,只要能使内部的不平衡或紧张得到缓解的所有刺激都是行为指向的对象,因而行为具有非选择性。
拉的因素和特征吸引物及目的地自身属性相联系,由旅游者对目标属性的认识所产生,影响目的地的选择。
)逃避一寻求理论(Iso-Ahola的逃避一寻求二分法。
Iso-Ahola的动机模型包括两个动机力量:逃避和寻求。
“逃避”指离开日常环境的愿望,“寻求”指通过去相对照的环境旅游获得内在的心理回报的愿望。
这两个维度和Dann提出的推(逃)一拉(寻)的分类相似,不过Iso-Ahola 把“拉”理解为内在的利益(社会心理需求),而Dann把“拉”定义为目的地吸引物的拉力。
)寻求个人回报-- ------ - ------- ----------------------- 寻求人际关系回报逃需个人环境14.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旅游目的地以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持续地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以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当前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竞争主体、竞争手段、竞争目标、竞争对手))15. 旅游危机(世界旅游组织(WTO):旅游危机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干扰旅游业继续正常运营的非预期性事件。
)16. 旅游危机类型(了解)按照危机发生终结的速度:龙卷风型、腹泻型、长投影型、文火型按照危机产生的诱因:旅游业外部危机、旅游业内部危机按照危机影响范围:目的地尺度、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国际尺度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传统型、非传统型17.旅游危机特点:敏感性(解释)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19. 城市旅游:就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4 &旅游危机生命周期:危書程度(如游览市容、市貌及其特色景观,进行商务、业务、购物等活动,参加游乐场、主题公园等娱乐场所)以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既包括了城市建成区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了城市郊区的旅游活动)的总称。
城市文明的程度越高,城市就越有吸引力,城市旅游业就越昌盛。
目前,城市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功能也日益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
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型,从旅游经济总量的占有率来看,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主体。
20. 城市旅游特点城市旅游吸引的整体性、城市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城市旅游建设的统一性目的地和客源地统一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统一城市旅游发展的依附性21. 城市旅游空间的基本单元: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基本线路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区、公园道路22. 旅游城市形象设计重点根据旅游目的地各区对游客形成的视觉形象差异,将旅游形象空间结构分为核心区与边缘区。
旅游形象的核心区对游客的形象冲击最为强烈,往往决定了对旅游目的地的最终评价。
因此核心区应是进行旅游形象设计和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到这里,对各种形象要素进行合理规划、有效管理,确保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产生最佳的形象认知。
旅游形象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包括:第一印象区、最终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
第一印象区:由形象认知的首因效应产生的,即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时,最初依据的有关目的地形象的信息能使旅游者形成最深刻的印象,这里专指在实地旅游形象形成中,旅游者最先到达(进入)目的地的地方。
例如,机场、车站码头、城市入口大门景、旅游景点的门景、宾馆饭店的建筑外观等。
最后印象区:由形象认知的后因效应形成,是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最后与目的地接触的地点。
例如,最后一个旅游观光点、新开发的景区、旅游者离开目的地的边界区等等。
一般来说,对于首次旅游的人,第一印象区的形象意义比最后印象区大,而对于重游者而言,最后印象区的形象意义比第一印象区大。
光环效应区:旅游目的地中,有的区域具有决定该目的地整体形象的意义,只要这些地点具备良好的形象,那么旅游者就容易认为,整个目的地都具有良好的形象。
反之,如果旅游者在这些地点产生不良的认知,即便其它地点的形象良好,旅游者仍然会形成整个目的地的不良形象,这些地点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区。
例如,城市中心区、重点旅游区等等都是光环效应区。
地标区:是指旅游目的地中唯其独有的、逐渐成为其标志性、代表性的形象特征地标区往往成为目的地形象指代和传播的象征,也是每个旅游者心中必须实地感知的重要区域,没有地标区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没有鲜明形象的旅游目的地。
23. 乡村旅游特点(1)乡村旅游的吸引物是乡村本身。
(由于乡村内涵多样性、广泛性特点,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涵盖乡村的农事生产活动、农业景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居住环境、自然景观等各方面。
因此乡村内部一切有吸引力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乡村旅游的凭借。
)(2)乡村旅游产生的动机是人们求新、求异,追求不同文化体验的一种心理诉求。
(当都市人厌倦了紧张、枯燥、嘈杂的城市生活,以及被工业气体严重污染的城市环境后,而清新、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使人内心向往,乡村旅游为此提供良好途径。
)(3) 乡村旅游的游客群体以都市人为主,既包括国内旅游者,又包括国际旅游者。
城市生乡村与活状态、生产方式、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性构成了对都市人群的吸引。
24. 乡村旅游: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在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内部的一切事物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其目的在于观赏、享受、体验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各类动态和静态事物的旅游活动。
25. 乡村旅游类型(1) 按照区位条件划分可以分为景区周边型和都市周边型都市周边型主要是依托大、中城市,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交通较为便利,具有极强都的区位优势,呈现环城市休闲带发展特点。
景区周边型主要依托于某一国家级(或世界级) 、省级风景名胜区,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的保存着乡村的原生态,如江西井冈山的公社食堂、安徽黄山的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