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3 分式方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3 分式方程

因为在去分母时,两边乘了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是否为零是事先不知道的,我们实际上是假定不为零来操作的,而第一个方程化整后的解不能使“(30+v)(30-v)”等于零,避开了麻烦,而 = 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恰好使得两边乘的整式“(x+1)(x-1)”等于零,这样就扩大了未知数的范围,以致出现分母为零的现象,因此x=1只是化整后整式方程的解,而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原方程无解.整式方程在去分母时,两边乘以的数是否为零一目了然,自然不会遇到以上的麻烦.由此得出结论,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问题1是本章章前的引例,以此实际问题复习分式及方程的有关知识,避开了生拖硬拽,顺乎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到一个方程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心理指向,于是设置了问题2,二者合起来,为分式方程的现身提供了“物质”载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问题1:试解分式方程:(1) = ;(2) = .
为了解决本问题,请同学们先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2:同样是分式方程,前面解的两个方程为什么没有碰到这样的麻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也没有这些麻烦?具体一些,就是为什么 = 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90(30-v)=60(30+v)的解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而 = 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x+1=2的解却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呢?
真理愈辩愈明,通过学生们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相互补遗和老师的参与下明朗起来:
设置问题1,蕴藏矛盾,通过尝试练习挑起矛盾,设置问题2,3深化矛盾,引导学生刨根问底化解矛盾,在反思中形成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步骤.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方程: = .
分析:题小能量大,注意挖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思路一: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x-3);思路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思路三: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左右通分,得 = 再求解.
问题3:解分式方程,如何检验?
组织学生讨论,由于有了前面解方程的基本经验和刚才的辩论,估计学生能作答.
方法一:和整式方程的检验一样,将去分母后获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端,看它们是否相等.
方法二: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4.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完整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难点: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课件出示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回忆以往所学知识,顺势复习分式以及方程的相关知识.
问题2:为了帮助遭受地震的灾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那么x满足怎样的方程?
师:在学生完成后,概括出: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至此,虽然不完善,但已经通过模仿解决了怎样化“整”的问题,应肯定学生所为,并通过巡视、交流发现问题,尤其要抓住去分母的关键——确定最简公分母.着重提炼出求解的基本思想以及与含分母的整式方程的差异.接着为了突出检验的必要性,完善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特出示以下练习:
试一试:解方程 = .
学生易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x+1)(x-1),约去分母,得
x+1=2.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1.
反问:x=1真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吗?
督促学生进行检验、反思.学生通过代回发现:x=1时,原方程的分母为0,分式根本没有意义:问题只能出现在“去分母”这一步,其他步骤一点问题都没有.师捕住时机,提出问题2.
15.3分式方程
第1课时解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2.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说一说:你能尝试给它一个名字吗?说一说命名的原因.
估计学生能答出——分式方程,因为里面含有分式.
想一想:方程 x+ (x+1)= 是不是分式方程?为什么?你能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吗?
不是,因为它不含分式,分母中没有未知数.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师总结:分式方程和我们以前研究的一(二)元一次方程一样能刻画现实世界,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但它从形式上又与它们不同: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要使上述2个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则必须想方设法解出所列的分式方程.那么如何解分式方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
有了问题1,估计问题2学生能轻松拿下,得到答案.
至此得到两个方程: = , = .
议一议: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吗?以前我们学过什么方程?试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以前学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如x-1=3,x+y=7等.
比一比:以前学过的方程与上面刚得到的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过的都是整式方程,里面没有分式,而刚才的两个方程都含分式,且有未知数处在分母的位置上.
2.解方程: -1= .
完成后,提出思考题:
1.由以上两个例子及前面的解题经历,请同学们归纳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2.你推测一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的情况.
(1)回顾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是怎么去分母的,从中能否得到一点启发?
可师生共解方程 + =2.
(2)能不能效仿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想办法去掉分式方程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基本形成求解的思路,抓住时机让学生尝试练习,两中等生板演.
由于长时间解整式方程的惯性,检验环节已经淡化,估计学生会忘记检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