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

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

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

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

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

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态单位6、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 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

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 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自二十世纪60 年代起,弱势群体的权力问题成为了社会关心的重点,传统的教育问题,如教育本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开始被人由公平正义的角度提出质疑,从70 年代开始至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旨趣又有了新的转向,理论的追求被平等、正义的追求所替代。

2、代表人物:杨格《知识与控制》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贡献:①对过去无条件接受或被看成理所应当的现象进行治理,开始强调教育和社会中所存在的冲突,对教育社会学研究,从表明向深层结构转变;②在研究方法上,开始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不足,开始加入了质的研究方法;③开创了知识社会学的新领域,过去认为知识是中立的,其实不然,知识也是被人为所掌控的;④开始了强调微观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班级社会学和微观教育学等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7、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史一、创建期( 1922-1949 )1、社会学的引进1819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1903 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

1906 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

1908 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

1913 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1922 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停滞期( 1949-1979 )三、重建期( 1979- )1、1979 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

2、1980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 。

3、1981 年12 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

4、1989 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5、1989 年4 月,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

8、和谐、冲突、解释三大理论和谐理论基本观点(结构功能理论) 结构与功能:社会为一巨大的结构,之下有许多部门;不同的部门有其特殊的功能,亦即对社会整体有独特的贡献. 整合:各部门之间会互相影响,所形成之和谐与团结会维持整个社会体系之生存.稳定:重视社会的稳定性,不赞成激烈的改革,变化;社会变迁是存在的,但主张和缓的变化共识:强调各部门,成员之间在知觉,情感,价值,与信念是否一致,是否和谐.冲突理论基本观点冲突:冲突论者认为在社会结构中,团体之间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现象,团体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尤其是支配者与从属者之间的利益不均;变迁:团体之间由于利益冲突所引起的权力斗争,导致社会发生不断变化;强制: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和控制地位的团体,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团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的稳定的秩序。

解释理论基本观点1、与“和谐”和“冲突”理论学派不同,为一种微观取向的研究2、以“非实证” “质”的研究为主,主要理论包括现象学、象征互动论等3、以社会组成分子的“日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4、强调社会组成分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自主性”及“主动性”5、重视行为背后的“意义”6、社会组成分子之间的互动式由解释他人的行为与不断协商所构成7、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包含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在内(文化垄断、资本、符号暴力的概念)9、什么是学习化社会?①就个人而言,是指一个能充分提供个体在一生中任何时间均有学习机会的社会,使个人丰富生活知能,充分发展潜能,而达成自我实现;②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中学习组织处处存在,以加强整体组织或社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10、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 )是指一个组织能够不断学习,以及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尝试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强化及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并改变整体组织行为,以增进组织的适应及革新能力.11、应对学习化社会,学校的教育改革措施① 学校教育目标的改革1.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2.发展统整的知识结构3.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4.引导建立自我实现的理想② 课程内容的发展与管理模式的更新1.课程内容的发展个人成长课程生存技能课程空白课程2.管理模式的更新:三级课程管理③教学的革新1.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2.教学评价:淘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认可学生的特殊学习成就3.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小班化教学④学校组织的革新1.有良好的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2.有杰出的领导者及团队3.有和谐的气氛和畅通的沟通管道4.有健全的品管及服务制度5.有前瞻及创新的应变能力⑤评价方式多元化12、教师专业分工(1)、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3)、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

(4)、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5)、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3、教师入职动机与职业文化的关系教师承担社会契约的基本动机三个主要的次级动机A、渴望与年轻一代在一起。

B、肯定教育的社会价值。

C、对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长期的假期工作的安全性家庭的需要金钱的报酬等14、教师专业自主权所谓教师专业自主权就是教师在工作中根据专业素养,在执行学生所认同的任务时,享有沟通协调,以及专业选择自由的职权。

A、教科书的选用权B、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权C、教学形式与方法的运用权D、教学评价手段的使用权15、什么是教师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个体必须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提出的期望而产生冲突;角色内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伙伴对同一个角色报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

16、教师专业个人主义“专业个人主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避免彼此的干扰,墙壁将一间间教室隔开,无形中也将教师们做了隔离,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几乎很少有机会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工作,或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