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解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2.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4.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5.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7.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8.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9.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10.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1.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12.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
13.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14.单纯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15.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16.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17.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18.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19.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21.累计发病率:如果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22.发病密度: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
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23.混杂因素:也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2.标化比:当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时,无论观察的时间长或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是以全人口发病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人数,即预期发病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人数与此预期发病人数之比,得到标化发病比。
24.筛选:是运用快速、简单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25.联合试验:在实施筛检时,可采用多项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以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增加筛检的收益,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试验。
26.串联: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该法可提高特异度,但使灵敏度降低。
27.并联: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筛检试验结果阳性就可定为阳性。
该法可以提高灵敏度,却降低了特异度。
28.领先时间偏倚:指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筛检而延长的生存时间,这种表面上延长的生存时间,实际是筛检导致诊断时间提前所致的偏倚。
29.系统综述:是指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二次研究,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针对该主题的全部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过程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化方法。
30.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31.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分为3类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32.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33.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
流行过程是群体的现象。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流行过程。
34.分子流行病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技术,从分子乃至基因水平上研究医学事件在人群和环境生物群体中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和调控手段的学科。
35.循证医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36.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率就会下降。
37.双盲: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38.三盲: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
39.SMR:是以全人口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再求观察人群实际死亡人数与此预期死亡人数之比。
40.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程度称为~。
41.主动监测:是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按照规定来开展监测。
42.流行过程: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43.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44.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45.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47.疾病自然史:在自然状态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消退的过程。
48.抗原漂移:是指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发生的小变异,是量变的过程,这种漂移是不定向的,漂移的结果可能导致流感流行。
49.传播机制:病原体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寄生,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同时适应了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这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一般称为传播机制。
50.冷链: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
51.偏倚:又称系统误差,不是随机抽样所引起的,而是有某些较为恒定的不能准确定量的因素造成的,它可使研究结果偏离总体的真实值。
52.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地区自然界存在某病病原体与存储宿主,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在野生动物或禽兽间流行,人与动物传染源可感染发病,该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53.性传播疾病:是一组主要以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播性疾病。
54.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55.匹配: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56.散发: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生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5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59.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它是将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一些要素进行组合后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对一个事先确定好的队列进行随访观察的基础上,再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分析。
简答1.流行病学特征:⑴群体的特征⑵对比的特征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⑷社会心理的特征⑸预防为主的特征⑹发展的特征。
2.影响患病率的因素?(一)能使患病率升高的因素(1)病程延长(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3)发病率增高(4)病例迁入(5)健康者迁出(6)易感者迁入(7)诊断水平提高(8)报告率提高(二)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1)病程缩短(2)病死率高(3)发病率降低(4)健康者迁入(5)病例迁出(6)治愈率提高3.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一)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同一年代或不同年代的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同或变化。
多用于发病率、死亡率等没有明显长期变动趋势的疾病分析。
(二)年龄期间队列分析4.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5.队列研究的研究目的?(1)检验病因假设(2)评价预防效果(3)研究疾病的自然史(4)新药的上市后监测6.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1)属于观察法(2)设立对照组(3)由“因”及“果”(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7.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2)历史性队列研究3)双向性队列研究队列研究影响样本量的因素?(1)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 o (2)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3)要求的显著水平(4)效力又称把握度(1-ß)8.队列研究的质量监控?1)调查员的选择2)调查员的培训3)制定调查员手册4)监督①有另一名调查员作抽样重复调查②人工或用计算机及时进行数值检查或逻辑检错③定期观察每个调查员的工作④对不同调查员所收集的变量分布进行比较⑤对变量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⑥在访谈时使用录音机等。
9.队列研究效应的评估?1)相对危险度(RR)也叫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是反映暴露于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
RR=1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R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叫做“正关联”;RR<1,说明疾病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
2)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RD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