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忘川悠悠。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
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
《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
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
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
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
”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
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
一湾清水或者让他们失去了的爱情,或者让他们痴痴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牛保,为了一个女人,也为着一份尊严,与另一个水手持篙乱打,最后落水身死。
他竟然连遗嘱都没来得及说,从此以后这个妇人阴阳相隔了。
河水卷走了牛保,卷走了妇人依稀的希望。
傍水而依的吊脚楼从此消散了妇人的笑声,江畔的晨雾隐没为妇人那带着镀金戒指的纤纤手腕.属于他们的伊甸园瞬间坍塌,原始的热情与力量升腾为浮光掠影。
河水阻隔了现世中的幸福,却也成就了天国里的英雄! 这是一幕撼人心魂的悲剧,可沈从文却从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既然生之意义受到揶揄,那么以死的形式追求生之意义,也不失为高尚和永恒的。
水象征着阻隔,然而,容易忽略的是它也暗含着联结,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万事万物皆相反相成。
在《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位多情妇人》中,正是那条河系连着水手和妇人,是河把水手从千里之外渡到妇人的吊脚楼旁。
而在涛天白浪里凯旋归来的水手,尽管承受着船上飘泊的艰辛与苦痛,也毫不犹豫地预支了几个月的快乐。
水的那头潜藏着无数险滩礁石,却因为水的这头有妇人的翘首顾盼,于是江水也就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江水见证着多情水手与多情妇女原始清新的爱情。
“水”也联系着湘西的古今,生命的源泉浇灌着湘西的土地。
这片远古的蛮荒之地,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数枯荣,人类的烧杀抢劫。
水揉碎了湘西先民创业初期与天斗与人斗的血泪背影。
在他们的血管里,却流着湘西的水,在他们的歌声里,同怀着对这“水”深深依恋与感激,因而,这方水成了他们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
1. 2 水象征孤独,也流淌着温情有人说,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情结。
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似乎都落入孤独这张网。
沈从文是孤独的。
孤独是他困厄生活中亲密的伙伴。
沈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今天的河水极清浅,河床中大小不一的石子历历可数,如棋子一般,较大的石头上必有鲜绿色蓝丝,在水中飘荡,摇曳生姿。
这宽而平平的河床,以及河中东西,皆明丽不凡。
两岸山树如图画,秀而有致。
船在这样一个河中行走,同船中缺少一个你,觉得太不合理了。
”澄明透彻的河水中浅绿色蓝丝,泄露了作者的心事。
表面的平静后却隐藏着与思念相伴的忧郁,妻子不在身边让寂寞有了可趁之机。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古老的渡船,幽静的碾坊以及神秘的油坊,所有美丽的事物排山倒海向沈从文涌来。
“美丽的东西总是愁人的”,于是孤独蔓延了心房。
然而,正如沈从文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水的孤独意绪背后,同样也流淌着温情。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着着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
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还提到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 不,三三,我错了。
”一抹夕阳,各色圆石,四围山色,一切都镀着夕阳的色泽。
温暖的光彩萦绕着缕缕柔情。
那是关于生命的彻悟,关于爱的体味。
感恩于造物主的神奇造化,感恩于芸芸众生的恬淡自如。
总之,是出于对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感恩。
因而,水的意象不经意间又从孤独中突围,翻涌出温情的浪流。
1. 3 象征生命之源,又是死亡之渊沈从文多次谈到水与他的生命,水与他的人格形成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真理的热情洋溢。
”在沈从文的笔下,水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象”。
经过人生中的敲击捶打,它已磨合为一个对湘西挥之不去的眷恋和追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漂泊的忧虑中,它已成为一种顽强的精神支撑的迫切期待; 而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上考察,它也是中国人潜意识里“母亲”的原型。
水哺育了湘西万千的人民,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日子,奔流成湘西人民繁衍生息的历史。
水寄予着纯朴的湘西人对复杂人生的深层感慨,体悟和解释。
同时,这方湘西水,也并非总是那样温顺可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些以船为生的水手,为着那点微薄的工资活命和养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劳力,甚至生命,交给一种似是而非又注定会葬身河底的将来。
《辰河小船的水手》中,三个水手,命里注定了划船,因而尽管在下雪的恶劣天气里,还是得边骂野话边脱下裤子跳下水去,托起搁在石罅里的船,凭一种责任,一种信念和一种目的,让船在辰河上飞流下去。
“三十七年的经验,七百里路的河道,水涨水落河道的变迁,多少滩,多少潭,多少码头,多少石头—是的,凡是那些较大的知名的石头,这个人就无不能很清楚地举出他们的名称和故事,划了三十七年的船,还只是孤身一人。
”湘西人在生命的激流中永远搏击,即使身在死亡之渊,依然那样恬淡从容,守着生命的勇敢、坚韧的真义。
2 水的生命意绪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抒情说道:“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我触觉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
他感慨地说:“历史是一条河。
”其潜在的意思是“生命是一条河”,湘西人生命就在这条河上沉浮。
沈从文散文中的女性,大多生在水边,长在水边; 高兴源于水,悲哀产生于水,水上求生,水上遭遇不幸。
水承接着她们的生生死死,她们就像一朵朵水上花,绽放出别样风情。
2. 1 出水芙蓉———青翠欲滴的湘西少女地处边陲极境的湘西,承接的是三楚遗风,因而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相悖。
沈从文的散文以荆楚文化为背景,在绚烂多姿的荆楚文化展示中生发出来关于人生社会的理想图式。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哀梁会之永绝与,哀一逝而异乡”屈原和曹植莫不称叹这些女子不愧是水之精灵。
她们都是在水一方的佳人,一个个水润润,活泼泼,顾影低回,愁眉一展,盈盈一笑,却依旧褪不掉那永世不再的遗恨,随着江水流到地老天荒。
沈从文《老伴》中弄船者有短小精悍的花苗帕,头戴格子花帕,腰围短短裙子,有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时斯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
“水灵秀气的苗族女子,那腰围上精心绣出的花瓣,美丽得就像即将绽放的梦,依稀还能听到花开的天籁之音。
头上环佩叮当,银饰轻舞飞扬,和着青春活泼的心跳动的节奏。
”凡属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纯和,聪明而美丽,必未婚,必爱好,善修饰。
平时娴静自处,情感热烈而不外露,转多幻想,间或出门,即自以为某一时无意中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看到,欢喜了他。
因此更爱独处,爱静坐,爱清洁。
有时她会自言自语,常以为那个洞神已驾云乘虹前来看她。
这些女子遗世独立,代表着山水的精魂与灵气,她们美丽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正如山鬼样“既含睇兮又宜笑,与慕予兮善窈窕”,又如湘夫人伫立水边,看“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切都透着神性的非现实的女性美。
2. 2 铿锵玫瑰———奔流不息的湘西妇女沈从文的散文中有一些老年妇女的形象,她们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把丈夫和儿女渡到幸福的彼岸,而自己却红颜老去,徒留下枯槁憔悴的空壳。
与其说悲凉,不如说悲壮。
她们敢爱,懂爱,这些女人就是女人,甚至没有名字,女人就是她们的名字!她们披星戴月,屋里屋外地奔忙操持着,把农家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们纤细的双手被岁月套上厚厚的老茧,但她们却用这双更坚韧的武器应付着生命中许多突如其来的袭击。
这些女人怀揣着对美丽,珍贵情感的向往,默默地生活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喂猪养鸭,挑水种菜,渍麻纺纱,推磨碾米,无事不能,亦无事不做。
她们就像荆棘中生长的玫瑰,火红地炽烈着生命的光和热,也为子女们开辟出肥沃的心灵后花园。
由于命运的安排,生活的重压,不幸、穷困与湘西妇女如影随形。
然而她们所开辟的心灵后花园中供奉着爱和自由。
沈从文对于老年湘西妇女寥寥数笔的刻画,让人心中充溢着岁月的沧桑感。
《鸭窠围的夜》中有一段堪称绝妙之笔。
“且有虽为天弃还不自弃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缩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咀嚼。
”这些湘西老妇人历经了世间的沉浮,已近暮年的她们早已心如止水。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她们能够恬淡安详地咀嚼生活。
或许此时的生活早已褪去光鲜的色泽,柔滑的质感,可干涩老皱更能呈现生命的本色。
奔流了一生的她们开始懂得固守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比方说淡定,满足。
2. 3 空谷幽兰———爱如潮水的湘西妓女湘西的妓女生活在狭小肮脏的吊脚楼里,生活赋予她们的只有受蹂躏,受侮辱,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船工水手。
而同时,惊涛骇浪中出生入死的水手也把她们当成唯一的慰藉。
两情相悦,于是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火光中闪烁着原始的热量与力量,沈从文从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