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组织第一部分音乐活动的组织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
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人的整体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使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一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他的早期著作(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曾经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当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
著名音乐教育家、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达尔克罗斯更是坚信:“所有的人在音乐上都是有天赋的。
”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同样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
音乐艺术是婴幼儿智力开发的最佳载体,人类音乐开发的最佳期是在0——7岁,听觉的记忆力、敏锐力就在这个期间发展。
一、音乐的基本特征(一)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三)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五)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二、音乐的要素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种类与活动组织音乐游戏韵律活动节奏乐活动(一)歌唱活动歌唱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音乐内容,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
每个儿童都随身带有天然的“嗓音乐器”,所以开展唱歌活动课不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要孩子们愿意,可随时随地进行。
教师应选用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儿童歌曲,选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形式,在使学前儿童掌握歌唱技巧的同时,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爱好,并充分发挥歌曲的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涉及到歌词、音域、节奏、音准、呼吸、表情、独立歌唱、合作协调、创造性表现这样九个方面。
(一)活动内容选择:根据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需求,选择活动内容,(1)歌词方面:内容与文字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结构简单多重复。
一定是以审美情感为基础的,发挥音乐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
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表现。
谱例:《你的名字叫什么》《把我的名字叫出来》《我有一双小小手》《捏拢张开》等等(2)节奏较简单、旋律平稳、结构较短小工整(二)活动方法的运用(1)看手势学唱:(2)即兴练唱:A、看手势构唱3 54 31 32 1 等,B、看手势练唱111-│333-│5554│321-║C、用多种方法练唱D、用卡农的方法练唱(三)幼儿歌唱活动的设计A、导入:故事导入(例如:《迷路的小花鸭》P33)、音响导入、谜语导入、情境表演导入(例如:《小熊过桥》P84,教师可以带上小熊的头饰进行情况表演)、问题导入等等。
B、范唱:教师要对歌曲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演唱处理,富有激情。
用多种方式反复范唱,完整范唱、局部范唱、重难点范唱,欣赏录音翻唱等等C、讨论: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
①填充提问法——(《小鸭小鸡在一起》P51)②直观教具提示法——(《小茶壶》P65)③节奏朗诵法——按照歌曲节奏朗诵歌词,可配之有节奏的拍手、拍腿动作④动作表演法例如:歌曲《捏拢张开》P58⑤游戏法边玩边唱,例如《小兔和狼》P114D、学唱新歌:教给幼儿初步的歌唱技能和表现手法,使他们能有感情地歌唱。
主要包括:姿势、呼吸、发声、音准、咬字吐字、协调一致、表情等方面①整体教唱:结构短小,形象集中,单一的歌曲,《交通灯》P4②分句教唱:有些歌曲较长,乐句结构清晰,可采用此法E、复习:不断巩固新歌①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全体唱,分组唱,独唱,卡农②复习歌曲的方法:边唱边表演,例如《蜜蜂做工》③变换演唱形式:对唱:《小鸡在哪里》④为歌曲伴奏:身体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伴奏、衬词伴奏……F、创造:注意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新编歌词、配动作、配节奏乐。
(《在农场里》P29,《买菜》P190)案例:-音乐歌唱活动设计《小树叶》【见案例1(幼儿园中班艺术教案)】二、韵律活动韵律活动是指随音乐而进行的各种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
对于喜欢游戏和用动作表达情感的学前儿童来说,韵律活动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内容。
伴随欢快活泼或优美抒情的音乐,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或做出各种符合音乐的性质及内容的动作,其节奏感及音乐变表现力,创造力不断提高。
韵律活动是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
节奏:将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音长和音强的组合),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而节奏的主要来源是语言和动作,音乐始自于自身。
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单独形成句式和结构。
(一)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内容1.律动: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等有规律的、反复的、合拍的做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动物的动作、人的劳动和其他动作、自然界的现象、日常生活及游戏、舞蹈中的动作等)。
2.舞蹈:通过音乐和动作来塑造具体形象,表现一定主题,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抒发内心情感,获得美的享受(集体舞、邀请舞、小歌舞或童话歌舞、幼儿自己创编的舞蹈、表演舞)。
3.其他节奏活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训练幼儿的节奏感(语言节奏活动、人体节奏活动、节奏读谱活动)。
(二)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目标1.让幼儿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2.发展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和艺术动作语汇(三)韵律活动方法与设计1.来自语言的节奏①从名字的称呼中派生出节奏单元王晓刚︱李丽︱ⅹⅹⅹ∣ⅹⅹ∣②儿歌朗诵产生节奏找呀找呀找朋友ⅹ - ⅹ - ∣ⅹⅹⅹ 0︱找到一个好朋友ⅹⅹⅹⅹ∣ⅹⅹⅹ-︱敬个礼,握个手,ⅹⅹⅹ - ︱ⅹⅹⅹ -︱你是我的好朋友ⅹⅹⅹⅹ︱ⅹⅹⅹ 0︱③变换节奏ⅹⅹⅹⅹⅹ,还可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0 ⅹⅹⅹ0 ,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
④变换拍子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 - │什么地方四季常开鲜艳的花朵ⅹⅹⅹ│ⅹ - ⅹ│ⅹⅹⅹⅹ│ⅹ - - │我们的祖国美丽的祖国。
⑤感受节奏的长短•全音符ⅹ - - -•二分音符ⅹ -•四分音符ⅹⅹ( ti ti)•八分音符ⅹⅹⅹⅹ(tatatata)•十六分音符ⅹⅹⅹⅹ(踢踏踏踏)3.以身体为乐器的“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
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与躯体之中。
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
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游戏,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4.探索声音的游戏:× -,×,××,××××用不同的声音感受节奏的长短、强弱,利用身边一切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来体验、感受。
5.节奏游戏:以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捶胸、弹舌等动作来发出声音,感受节奏美。
①拍掌传递节奏:可用拍手、拍腿、跺脚……活动形式:围大圆圈,人数不限,找领头人自创节奏,一人向另一人接龙传递,传递的节奏可由简到繁,传递的方式也可不断改变,单声部传递、多声部传递(传到队伍的一半时,后面继续,前面又开始,形成了一个此起彼伏的多声感觉),每个人不但自己要传递,还要听到另外一层的声音…②传递声音:(活动形式同上)③传递旋律④手的游戏(两人一对,互相拍击手掌)⑤多声部节奏游戏《物体回旋曲》把自己身边的物品(桌子、笔、矿泉水瓶子……)当作乐器分组进行,每组创造一个节奏型,教师规定一个长度(拍数),A:ⅹⅹ B:0ⅹ0ⅹC:××××给每组编号A:敲笔的声音,B:拍掌的声音,C:摇晃水瓶的声音,按A B CA B C A B C A的顺序演奏,一首《物体回旋曲》就诞生了。
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的游戏非常多,孩子们就能创造出很多种来,因为这就是在玩,在游戏;他们一定会快乐不已。
6.动作元素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
音乐与动作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音乐游戏活动中的动作、舞蹈与我们平时想象中的舞台上的舞蹈是有差别的。
动作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会走路,就会跳舞。
动作元素就太多了,随便的一举手一投足就是动作元素,这里只是给大家获得一些动作的素材,给大家一些提示。
不是教怎样跳。
①从走路动作游戏开始走步、跑跳步、交叉步、碎步……,②拍掌③转圈,大圈、小圈,自己传,相互转圈④改变方式跳舞,如:队形,找舞伴……⑤跟音乐走跳⑥用音乐编故事在配动作,孩子们会记得牢。
大家一起跳《握手舞》第一次:音乐开始走步,拍手,听到长音,找朋友相互握手,跟全部朋友都握一次手第二次:请大家围成圈,一起动作。
韵律游戏《蚂蚁搬豆》1. 请幼儿三个三个组成一组,扮成蚂蚁。
(第一个幼儿站立,两手作触角;第二、第三个幼儿分别弯腰,双手抱住前面一个孩子的腰)2. 请一组组的“蚂蚁”排好队行走,注意互相的配合,不摔跤,不踩到别人。
3. 设置一定的距离,在终点放置一些物品作“豆子”。
请“蚂蚁”从起点到终点,再返回,比赛搬豆,看谁搬得快。
(四)幼儿园团体律动游戏设计与教学实施流程1.音乐活动设计的流程:故事——动作——音乐——其他为故事匹配的动作:采用老师规定的动作。
采用幼儿创编的相应动作其他:增添更适宜的挑战:如人际合作、竞争、创造性表达、队形、乐器、道具……2.活动层次设计:坐——坐→站(加创编动作)——站→位移(示范)——加合作3.构-控流程:1. 先分层;2.后分段;3.难点前置;4.够用原则4.空间安排的流程:多用半圆、圆圈的空间安排,以便每个幼儿儿都看到教师的示范;圆圈安排时要求教师在圈上作示范。
(1)坐着做上肢动作(2)站在座位前做动作(3)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可走动、可结伴(4)在队形中移动5.合作流程:(1)T—S众(教师先和全体幼儿做互动)T先担任发起动作者,让S担任动作反应者,再交换角色.(2)TS-S众(教师带领1或2、3名幼儿担任发起者……)(3)T—T (教师和另外一名教师做互动示范……)(4)T—S1 (教师和一名幼儿做互动示范尝试)(5)S1—S1(请一对比较快速、能力较强的幼儿做互动示范尝试)S1—S1(请一对比较慢、容易出问题的幼儿做互动――检验评估)注意:教师在指导以上两组幼儿的同时,须引导所有幼儿卷入评价,促进幼儿对游戏规则的主动理解。
(6)自由结伴互动或规定结伴互动(7)连续玩游戏,在间奏部分交换同伴6.动作渐进安排流程:(1)动作模型的规模动作模型: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动作有规律的重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