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山西表里山河,钟灵毓秀,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大省。

现存古代建筑达28000余处。

是中华民族建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

山西古代建筑品类丰富,包括城池、寺观、坛庙、祠堂、古塔、石窟、衙署、民居、桥梁、牌楼等,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

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的发轫与奠基(1951~1978年)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山西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

梁先生以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宋《营造法式》等文献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古建为师、以匠工为师、以文献为师,开创了中国的建筑史学,也为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五台山唐建佛光寺的发现,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营造学社汇集的众多文献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丰富翔实的文献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工作方法和调研手段,对中国古建筑保护有着重要的学科奠基作用和思想启蒙意义,成为古建筑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山西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

梁先生以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宋《营造法式》等文献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古建为师、以匠工为师、以文献为师,开创了中国的建筑史学,也为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五台山唐建佛光寺的发现,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营造学社汇集的众多文献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丰富翔实的文献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工作方法和调研手段,对中国古建筑保护有着重要的学科奠基作用和思想启蒙意义,成为古建筑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解放后,初创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1951年,省政府成立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山西境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文管会下设有秘书室、勘察组、古建组和保管组四个机构,同时,在全省成立了五台山、太原晋祠、洪洞广胜寺、临汾尧庙、稷山青龙寺、芮城永乐宫、晋城玉皇庙、大同云冈石窟、朔县崇福寺、应县佛宫寺等十个文物古迹保养所。

随着国有文物专业管理队伍对文物建筑的专业管理和日常养护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山西省的文物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了国家体制。

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地方管理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机构的不断健全,十大所除五台佛光寺外,皆移交给了地方管理,并更名为文物保管所。

省文管会古建组配合国家文物局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化局及文物保管机构协同作战,共同开始了对山西文物建筑的调查、维修、保护和管理。

新中国的建立,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也使古老而珍贵的文物建筑摆脱了战火的威胁,但多数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在经过数百上千年的风雨侵蚀,难免基沉屋漏,摇摇欲坠,急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抢修加固和修缮保护。

因此,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一些亟待抢救的古建筑得到了重点保护。

这期间,古建组负责修缮了晋祠鱼沼飞梁、晋祠献殿、崇福寺观音殿、佛光寺文殊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大同九龙壁、交城玄中寺、五台显通寺无量殿、五台延庆寺、晋城景德桥、潞城原起寺、晋城青莲寺正殿,晋祠水镜台彩画等20余项工程。

余者基本做到了修修补补,不塌不漏,从而使山西省重点古建筑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山西是文物大省,保存下来的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摸清文物的家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理清家底存量,合理规划保护,不仅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更是共和国对国家文化资源的战略抉择。

1957~1958年,首次文物大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山西的文物工作者在省文管会的组织领导下,组成了若干小组分赴全省各地进行文物大普查。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文物工作者们响应党的号召,不讲条件,不怕艰辛,自备行李、干粮,日步行十余里或几十里,走村串乡,翻山越岭,荒原阶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通过这次普查,文物工作者搜集了许多资料,采集了大量标本,并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古墓葬和古文化遗址。

这次文物普查收获巨大,初步摸清了文物家底,建立起了山西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为山西历史文化的构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库的上马,地处淹没区的著名道教宫观——永乐宫进行了异地搬迁。

成为上个世纪50年代最为宏大的古建筑保护工程项目。

山西省文管会和古建组的同志积极参加,配合中央派出的工作组群策群力,共同面对,经过前后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工程于1966年告竣。

永乐宫的搬迁,创造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多项第一。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古建筑保护工程之一。

永乐宫的迁建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一个创举,在世界建筑史和文物保护史上亦属奇迹。

同时,这次迁建,为山西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具有文物工程管理素养,完整贯彻文物维修精神,施工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堪称一流的能工巧匠,特别是使用传统方式,对永乐宫大型壁画的揭取保护,异地上墙复位的技术,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在文物工作中的最佳体现,为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的传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旁,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其主体为唐代结构,殿内17尊唐塑更增添了它的文物价值。

对南禅寺的维修,从国家到地方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仅方案论证就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动员了国内建筑、考古学界专家杨廷宝、陶逸钟、刘致平、莫宗江、卢绳、陈明达、于倬云、方奎光等多人实地考察,反复论证,修改补充完善修复方案,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核准。

1974~1975年,山西省文管会按照批复方案,对南禅寺大殿进行了认真精到的修缮保护。

南禅寺修缮最大的特点是以研究型方式推进保护修缮工作。

凡修缮中的一切复原都有所本,每增加一个构件都要有出处,每变化一个尺寸都要有根据。

正是本着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南禅寺大殿的修缮保护工程成为那个时代最为优质的工程之一,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表扬。

芮城永乐宫壁画揭取、加固和安装工程、云冈石窟石质文物保护和南禅寺大殿落架修缮工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古建筑维修史上的三项重大工程。

1978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三项工程的科研成果受到大会奖励,这是对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舞。

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的发展与成熟(1979年~1999年)1979年,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沐浴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春雨,文物保护事业又一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这一年,运行了近30年的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升格为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的文物保护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

12月,古建队升格为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与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商店成为山西省文物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共同担负起保护山西悠久历史文明的光荣使命。

机构的升格,平台的加大,带来了事业的全面发展。

新组建的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继承传统建筑的维修保护技术及工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物建筑保护的科学性,更加注重文物修复技术的提高。

20年来,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以“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为宗旨,整合多年的保护经验,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文物政策法令,有效开展文物建筑保护业务体系建设,在文物建筑抢救、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完成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修、抢险加固、局部修缮,重点修缮了200余处400余座文物建筑,是50年代至70年代工程量的10倍以上。

回顾山西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的发展进程,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从1980年到1999年的20年中,保护修缮的重要古建筑有: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平顺大云院中殿和后殿、长子法兴寺(搬迁)、柳林香严寺大雄宝殿、介休祆神楼、五台山殊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繁峙岩山寺前殿、代县边靖楼、太原晋祠鱼沼飞梁、高平崇明寺中殿等100余项。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20年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前辈保护修缮工作成果,不断摸索和积累新时期文物保护方法,逐步掌握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传统的工艺技术,在进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工程规模上“点”、“线”、“面”循序渐进,修缮原则上坚持原状和长久性保护,设计构思上强调理论和实物依据相互鉴证,修复方法保持“四原”(原结构方式、原形制特征、原工艺、原材料)特征。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修缮保护工程中,均能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护措施,保证较多的优良保护工程,为山西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骄人业绩。

这一时期的古建工作以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为代表。

弥陀殿是寺内主体建筑,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是我国现存宋金木构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佛殿之一。

弥陀殿的修缮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

一是弥陀殿柱子梁架和斗拱等大木构件腐朽残损严重,加固保护极为困难,但修缮时仍尽量对原材料进行加固,继续使用,使原构件使用率达到构件总数的93%。

二是壁画图案较大,画面酥软,揭取加固极易损伤,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壁画完好无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是针对殿内金刚塑像倾斜严重的情况,在修缮前支撑了9根保护柱,维修时使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将其扶正固定,补泥着色,达到了预期目的。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结束以后,几经检查,安然无恙,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是“修旧如旧”的成功范例,1993年荣获建设部“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二等奖。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外交流的逐渐增多,山西的文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山西也成为人们研究、考察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更增加了我们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特别是1992年5月西安第一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后,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建筑抢救保护工程,无论投资和工程量都超过了以往水平。

在此期间,对110余处古建筑进行了保护维修,创历史最高纪录。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时4年的晋祠圣母殿落架大修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