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一般情况下,班主任是通过两支队伍的建设来实现对班级的管理的。

一个是班委会,另一个是团队组织。

对组织系统的管理主要是明确:班级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或团队的产生办法及管理的职权责效、班级办事或工作的流程等。

如班级的管理形式是委员制还是部委制,都设置哪些委员或者部委,班干部或者部委的组织者如何产生,各班干部或者部委管理的职权责效都是什么,以及班干部选举的流程、工作流程等。

目前,班级常用的组织机构设置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委员制,另一个是部委制,还有一种是责任制。

其它还有班级的团队组织,还有的班级设置兴趣小组、专题研究小组等拓展性研究活动小组。

团队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团队的规定,按照规制设置就可以。

我国班级组织一般实行的是班委会制度,其基本结构是设置班长、副班长(有的班级不设置)、学习委员、宣传(文艺)委员、卫生(生活)委员、体育委员。

班级在这个基础结构上,按照班级需求增减,有的班级建立的自己的网页,按照需求增设信息委员。

班委会下设科代表和小组长,每一名学生都归属一个小组,这种组织形式也被称作委员制。

下面重点介绍这三种形式。

1. 委员制就是由若干学生组成的集体共同负责,并集体承担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即班委会(5 到
7 人的集体)对班主任负责的体制。

委员会制注重班委会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班委的工作职能,通过班委会各个成员对班级各小组的管理达成目标,是一个人管理班级的一类事物。

优点是利于集中管理,缺点是运用不当不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主动性,班级只有少数班干部的管理。

这也是目前班主任常用的基本结构。

班主任 曲氏、副班长|
图一:班级委员制组织结构图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班委会各个委员的职责,但还需要将各委员的职责权效细目化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委员制是被班主任应用最多,也是问题最多的管理模式。

主要 问题表现在:一是有岗无责。

很多班委会的班干部都是班主任给安排的, 或者是自己主动承 担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缺乏监督管理机制。

职责和工作内 容也不清楚,有些可干可不干的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久而久之,班干部的工作成效不 显著,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是被动的听从老师的安排, 没有积极主动性。

班级管理也会积累 一些问题。

二是管理混乱。

这问题的主责是班主任和班长,在工作分配过程中,不能够严格 按照分工分配,班主任喜欢看到谁就顺势将工作交给谁办, 造成班委会形同虚设,班主任直 接与学生对接;班长的问题是不能出于公心或者随意性强, 不能很好的按规办事,虽然班级 有健全的管理班子,但不能使各成员有效行使职责,使班级管理混乱。

三是一责到底。

这个 问题主责在班主任的班干部使用上, 有些班主任图省心、省事,喜欢把班级工作直接分配到 人,不按照班干部分工和职责分配管理班级, 而是班级工作都交给那些管理能力强, 人际关 系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从而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2.部委制
是学生会管理结构的下移,即将学校学生会的部委管理的模式应用于班级管理中, 注重对各 个部位的建设和管理。

部委制工作不同于委员制,不是一个委员按照分工管理班级,而是一 个小团队按照常规分类管理班级的一类事物。

其优势在于能够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 积极性,缺点在于各部门不容易相互配合,且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不够, 因学 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不同,在学生参与本类班级常规管理中产生工作绩效评价疲劳, 即学生对 长期不变的表扬、加分等评价手段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种组织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委员制的延 伸。

班主任在实施部委制时,要更加注意对学生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指导与培养。

在这个组织 管理体系中,班级每一名成员都参与班级里的一个部委的工作, 他们同时有两个组织形式并 存,一个是小组成员,是班级生活学习的基本单位。

另一个是部委成员,是班级常规管理的
I I I 1!
[卫生(生活) i 委员
纪律溢察
i
委司
各学科科代 丧、行政小 组、自主研 修小组、学 习园地和班 级图书等承 包小组-
匕、你尊建组政 艾绘
班站化小苻 (kJ ^.
忑旳和 传樹松级级类理紋 宣
兴板班班设管小 ------- <
生活卫生兴! 墅小组、行I 政小组或各I 卫
生' 録化i 承
包组*宿i
舍等
F J
1 ■ ■■■■!■■ ^ '■ 1 ■ ■ >■・F*:
• ---- a ----
—、 k
行政小组威
体育锻炼兴
趣小姐*体 育
老师4 I ■ ■ " P
存政小绘 和学生. 負贵班级 i
纪律监寮 和评价筹 工罠
I
、 _________ *
i 宣传(文艺)i
委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