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现状分析初二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入门,加上电学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尤其是女同学这方面的能力更加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实例等手段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二、设计思路本节课将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结合起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娱乐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学生在墙壁上挂气球比赛,激趣引课;通过教师用丝绸、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吸引纸屑以及学生用头皮摩擦过的塑料钢笔套吸引纸屑让学生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带电体具有的性质;通过演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间的作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以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间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验电器接触不同情况下的玻璃棒、橡胶棒认识其作用、原理。

构建“参与式教学”与“探究性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平等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 获取知识。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师: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支架,碎纸屑若干,彩色气球若干。

学生:每四个同学准备一套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塑料尺或塑料笔杆(每人一套),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一:挂气球比赛。

教师向学生明确游戏规则。

每组出二名学生上台表演。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二: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若我学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运用生活现象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倍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_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进行新课一、摩擦起电带电体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2)接触带电活动三:演示: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活动四:提问: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一些学具来完成类似的实验吗?活动五:提问:怎样解释实验中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适时进行评价。

)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活动六:同学们能解释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现象原因吗?活动七: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活动八: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活动九:教师讲述,除摩擦起电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仔细观察,用心思考。

同学们用身边的塑料尺或塑料笔杆摩擦头皮后,吸引碎纸屑。

思考、讨论并进行总结。

动手记录。

找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不同的学生举例并予以解释学生思考,领会其实质。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学生在探究体验之中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讨论当中启迪思维,学会归纳和总结。

通过记录加深印象。

活跃思维,学有所用,加深理解。

学有所用,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再一次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

活动十: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探 究活动(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 它;(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 它;(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 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

并仔 细观察现象。

二、两种电荷 提问: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 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 是否相同呢?学生思考并回 答。

诱发学生大胆 猜想。

活动^一:请同学们对上述实 验现象进行讨论,并概括、总 结。

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 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 +”表 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 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 互相吸引。

活动十二:请同学们用手捋散 开的塑料包装绳,并解释现象。

找不同小组的 同学汇报讨论 结果学生用散开的 塑料包装绳进行 实验相互交流,提咼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 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每四人为一 组,完成探究 活动,仔细观 察现象并认真 记录。

让学生积极参 与,分工合作, 自主探索,动 手实践,学生 在探究体验中 获取知识,加 深理解。

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展示例题:(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G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同学们思考分析、并作出判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验电器来检验。

活动十三:请同学们观察实物了解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教师并讲述。

活动十四:演示实验:(1)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同学们观察现象,金属箔片带什么电?(2)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同学们观察现象,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3)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归纳总结:验电器①主要结构: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②原理: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③作用:它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现象,由不同的学生思考并回答提出的的问题。

学生用心领会,并认真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②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学生思考、作答。

讲练结合,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

五、电荷量(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简称电荷。

教师讲述学生领会其含义,并认真记录。

(2)单位:库仑,简称库,他T曰 Q 付号疋Co 活动十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元电荷: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

常用符号e表示。

e=1.6 X 10-19C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从中找出重点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活动十六:演示实验① 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 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引导学生带着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巩固练习小黑板展示。

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电荷、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2)接触带电二、两种电荷1、分类!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禾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①主要结构: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②原理: 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③作用:它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4、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2)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o四、原子结构 原子核核外电子元电荷: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

常用符号e 表示。

e=1.6 X 10-19C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五、电何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运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和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找到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另外,整堂课以实验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发 现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 概括能力等。

课后,感觉不足之处体现在一些环节设计的内容过多, 从而导致时 间紧,训练不够,反馈不及时。

1、物质一分子一原子/ 2、 3、 摩擦起电的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