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中 王万里遮羞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起源于遮羞。
论据之一:《圣经》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愧,开始用树叶缠身蔽体。
论据之二:目前许多原始部落的成员都用树叶、布条遮蔽性器官。
装饰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发明是为了更好地打扮自己,因此服饰起源于装饰,是人类爱美之心的真实写照。
实用说:有的学者认为,服饰的产生是为了避体。
远古时期,人们生活在冷热不定的自然环境中,饱受风吹雨打、石磕树绊。
为避风防寒人们用兽皮加身,树叶避体,为防磕绊碰撞人们发明了护膝护腿,后来从蜘蛛结网中获得启示,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纺布制衣,在距今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缝制衣服的骨针和纺织物的残片。
实用的功能:无衣裸袒是原始人类共同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
《三国志》记载“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为了防寒蔽体,服饰开始出现。
大概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骨针和原始纺织技术,将麻、树皮等植物制成纤维,纺线织布。
第二节: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一、民族服饰的功能审美的功能:服饰虽然不一定源于审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的条件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日益强烈,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
标志的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不同等级的官员,服饰的图案皆有区别,一般文官以鸟类图案为主,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武官以兽类图案为主,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虎豹。
在少数民族中,服饰是划分等级、区别地位的标志。
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妇女外出时都要顶盖头,颜色之别反映年龄级差,少女戴绿盖头,结婚后戴黑盖头,老年人戴白盖头。
而在凉山地区,过去彝族服饰的不同颜色就标志着阶级区别,黑彝代表贵族,白彝代表奴隶。
傣族喜欢纹身,贵族用红色图案,一般人用蓝黑色。
在现代社会,阶级的区别虽然消除,但有些少数民族仍然喜欢在服饰方面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通过“夸富、露富”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教化的功能:传统服饰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将许多处世哲学、做人原则,浓缩成若干文化符号,编织在服饰上起警示的作用。
例如苗族男子戒度时所戴的斗笠象征胎2.6藏族女子的银腰带儿在母腹“不见天日”,所缠白带象征脐带,以示自己与母亲血肉相连,永不忘本。
我国古代皇帝的加冕服十分复杂,龙袍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冕冠上的长方形覆板前低后高——延,象征着王者之位虽然至高无上,但也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延前面悬挂的一串串玉珠——疏,隐喻蔽明,意在提醒王者非礼勿视;系在冕冠两旁的玉石——纩,寓意是塞明,表示帝王要非礼勿听,不信谗言。
服饰折射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分化和融合,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
势力强大的先进民族,其服饰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曾经流行于汉族的服饰以宽袍、大袖、连襟、交领、裹带为特征,这种服饰如今在汉族已经不复存在,但在瑶族、侗族、水族、哈尼、基诺、高山等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
清朝至民国,满族的旗袍对襟衣,曾经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目前在汉族和满族中已不多见,但在北方蒙古、鄂温克、鄂伦春、回族以及南方的彝、壮、土家、布依、侗、仫佬等民族中颇为流行。
这说明少数民族服饰往往保持着中华民族古代服饰的特征,残留着诸多的原始文化的遗物,展示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苗族有很多支系,服饰非常复杂,但女子裙装普遍有黄、蓝、绿三道杠。
据苗族传说,他们原来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坝子,其祖先是蚩尤,后来与黄帝相争,大战于冀州之野,败北后,他们淌过浑水河(黄河)、越过清水河(长江),最后才来到西南地区。
三道杠就分别代表他们曾经生活的坝子和迁徙过程中渡过的黄河、长江。
服饰表征人的意识和社会关系: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向前发展,人类的婚姻关系经历了由动物式的杂婚到氏族外婚,这样人们就不能随便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性器官,所以原始部落的人虽然裸坦,但总有一些遮蔽物。
的性器官遮蔽物,例如怒族、佤族、独龙族、高山族的羞耻带、遮羞板、兜档布,说明服饰曾经作为性遮蔽物和保护物而存在确有事实。
伴随社会发展,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变。
例如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既是她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又是妇女地位崇高,女权至上的象征。
而德昂族女子戴藤腰圈和篾箍就体现了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对妇女的一种束缚。
德昂族妇女多穿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
德昂族姑娘成年后,图2.12苗族服饰的“三道杠”要在腰部佩戴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或包上银皮、铝皮。
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心灵手巧。
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
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腰箍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
这个神话证明德昂族先民曾经穴居,曾经由杂婚向对偶婚过渡,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
服饰体现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往往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装饰,这些饰物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都没有关系,体现神圣的宗教信仰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例如佛教规定教徒必须穿袈裟;伊斯兰教规定女性必须穿着正派得体,“丝绸之路”的要道,西北少数民族大都受信仰伊斯兰文化影响,男子戴小帽,女子披面纱。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也有许多宗教信仰的内容。
例如藏族女子普遍胸前戴有银链和“呷乌”。
“呷乌”是一种十分精致的金属小盒,内装有佛像或者喇嘛、活佛的神物。
彝族男子的发型很特别,头顶的“英雄结”象征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男子的英武气概。
一般来说,服饰随社会发展而演变,但是与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有关的装饰,是服饰中最稳定的因素。
彝族支系庞杂,但无论那个支系,男子发型相似,头顶有一锥髻,俗称“天菩萨”,那是“男魂”所在,不可触摸侵犯。
彝族男子一生中,“天菩萨”发型有几次变化。
未婚男子头顶前蓄一束约三寸长的头发,称为“如比”,结婚后的男子请人在头顶梳小辫,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深色布包裹,右前方扎成长椎形的发髻,称为“子尔”,汉语称为“英雄结”。
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中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拳掌、贯于额中。
从今天凉山州美姑县彝族男子的“英雄结”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彝族先民在远古时长途迁移的痕迹,先祖从滇、黔两省向四川凉山地区迁移时,曲列宗系从左边渡金沙江,古候宗系从右边渡金沙江,因此曲列支系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支系后裔则偏右。
服饰反映神秘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人类文明早期的现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我们的56个民族在各自的文明史上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例如汉族尊崇龙,瑶族尊崇狗,彝族尊崇虎,羌族尊崇羊,黎族尊崇猫,高山族尊崇蛇,鄂伦春族尊崇熊。
各民族将自己的崇拜对象转绘成图案,描在服饰或者建筑上,世代相传。
苗族有上百个支系,服饰非常复杂,但大多数苗族服饰都有牛的图案或装饰。
这起源于一个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和地连在一起,人在其间直不起腰,天神驾着修狃即神牛来解救,他驱着修狃东犁西耙,终于把天地分开,并用金银造出日月悬挂在天上。
因此苗家儿女把对牛的崇拜化成身上华美的装饰。
服饰承载古老的神话传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往往渗透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中,心灵手巧的人们把这些神话编织成精美的图案或者特殊的装饰转绘在服饰上,既表达他们的民族传统,又显示他们特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
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鸡冠帽的习俗。
传说很久以前,雄鸡曾救过一对青年男女。
一天夜晚,一对恋人在密林中相会,被森林中的妖魔发现了,贪婪残暴的妖魔杀害了小伙子,企图抢占美丽的姑娘。
姑娘奋力逃走,她跑啊、跑啊,眼看就要被抓住,这时寨中传来雄鸡的啼鸣声,愚蠢的妖魔以为天要亮了,吓得掉头而逃。
姑娘知道妖魔怕公鸡,就抱着雄鸡回到森林中,公鸡“咕咕咕”的叫声吓跑了妖魔,唤醒了她的恋人,他们幸福地结为夫妻。
为了表达对雄鸡的感激之情和希望能永远得到雄鸡的护佑,姑娘做了昂首竖立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很多彝族姑娘都仿效她,戴鸡冠帽以求吉祥、幸福、平安。
在凉山彝族自治区,已婚妇女普遍戴荷叶帽。
关于荷叶帽也有一个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妇女比男人更聪明,一天,支格阿落(彝族神话中盖世无双的英雄)骑马巧遇犁地的夫妻俩,问男人:你今天犁了多少轮?这位丈夫无言对答。
其妻却反问支格阿落:今天你的马走了多少步?支格阿落哑口无言。
第二天,支格阿落不服输,又找到这对夫妇,说:我今天牵来一只公羊,叫你的男人回家养羊,让公羊生羊羔,妇人机智地说:我男人正在家里生孩子。
支格阿落惊奇问道:男人怎会生孩子?妇人答道:那么公羊又怎能生羊羔呢?聪明绝顶的支格阿落又败在她手下,于是下令缝制荷叶帽给已婚的妇女们戴上,用于“盖住”她们的聪明才智。
孰不知,荷叶帽成了已婚妇女骄傲的头饰,使她们更加美丽动人。
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经济发展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现代服饰日趋简单、实用,厚重、复杂的传统服饰显然已经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格格不入,但是我们不能以“过时”而将传统服饰全盘否定,从传统的民族三、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服饰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冲撞,可以吸收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明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分尊卑,别贵贱”的标志功能消失,但是作为文化的显性表征,服饰依然是区别不同民族和团体的标志。
例如苗族按服饰分为红苗、黑苗、花苗、白苗等不同支系;瑶族按服饰分为蓝靛瑶、红头瑶、白裤瑶等支系。
在民族杂居的地区,服饰使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在发达国家,服饰的职业区别功能日益突出。
例如在日本厂有厂服,店有店服,校有校服,甚至每个车间、每个工种都有不同的服装,日本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服饰非常珍惜,在结婚或者重大节日时都要穿上民族服饰,这说明服饰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精神象征的功能,它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自豪感。
信息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文化的融合促使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个性和民族气质,更渴望展示民族的灿烂文明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看法,说说该如何弘扬我们民族灿烂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