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服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然而,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通过服饰可以饰代表一种社会身份和一定思想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是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兴衰的,所以在衣着服装方面,每朝每代都不同,所以中国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以下我就针对宋朝服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进行论述。
一、宋朝的政治文化对其服饰的影响
统治阶级的意识往往会影响社会心理的走向,这是任何时期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代艺术因其集传统儒家的人伦精神、道家的自然无为、禅家的清心一片、屈骚的深情无限、自身时代的整合精神与价值选择于一身,而具有独特魅力。
它所显现的淡雅、简约是历代所不具有的,这些影响在服饰艺术上也有突出表现。
程朱理学以“存天理,去人欲”作为指导思想,将伦理纲常确立得非常完备。
就政治目的而言,“存天理”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从文化意义上讲,“存天理”代表了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因此在这一氛围中形成的宋代服饰文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显得拘谨、守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它的朴实、无华。
朝服作为统治阶级的服饰尤其突出了这一特点。
二、宋朝服饰的发展变化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1、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2、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
宋时于较新奇的冠帽、衣裳以至鞋履,不时有“服妖”的指责,正好说明宋代的服饰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朱熹在谈到宋代服饰的渊源时,明确指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承袭。
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3、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
三、宋朝女服服饰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女服服饰主要有礼服和常服。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一)女服礼服
1.宋代皇后礼服——宋代皇后礼服展示图。
这是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使用。
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
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皇后礼服)(贵妇礼服)
2.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
普通妇女不能穿着。
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
本图为对襟大袖衫、披帛、长裙穿戴展示图。
(二)女服常服
1.宋代妇女襦裙——宋代襦裙的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以用在左袖,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本图为窄袖短襦、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宋代襦裙)(宋代褙子)
2.宋代背子——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
宋代背子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
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内衣。
关于妇女的内衣,也有时代特色,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
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图为背子穿戴展示图。
3.宋代大袖——宋代大袖,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
后来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
《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
”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
”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
大袖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
此图为大袖展示图。
(宋代大袖)
四、宋朝男服服饰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这里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
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从隋代开始,帝王统用明黄色制衣,官臣不得乱用。
据文献记载,由于朝廷内赐佩金银鱼袋的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制做,故一般低级官吏不得乱用,而只可服用黑白两种颜色。
(宋朝官服)(宋朝皇帝朝服)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之人服用;“衫”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裳”是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
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
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以黄裳。
燕居之时不束带,待客之时以大带束之。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
由于下摆无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
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
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
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
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纻丝和皮。
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
贵族着裤质地也十分讲究,以纱、罗、绢、绸、绮、绫为多,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平民劳作时着裤质地比较粗劣。
五、宋代服饰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中国服饰经过古代、近代、现代的转变,当中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
以每个时代独特的服饰存在着,各自有其特色。
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是各朝代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而服饰的变化与发展,就是文化发展的体现。
宋朝服饰较为保守,穿着也较麻烦。
层层叠叠,象包粽子似的把美丽的女人们包裹起来。
也许是宋朝人的思想太狭隘,所以一改唐朝大胆前卫的作风,用服饰将女人们包裹了起来。
宋朝的国策并不开放,经济亦不如唐朝繁荣。
但是宋朝服装却别有一种清秀的美。
宋朝服饰虽没有唐朝服饰那样雍容华贵,但也算是亭亭玉立,别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风味。
这种服饰也许最能体现中国儒家思想,也是最适合中国老百姓的。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无论是辉煌的唐朝还是保守的宋朝,他们的服饰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艺术风格和特点来自他们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影响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去谈哪种风格好或者坏,只能说这样的风格是最适合当时那个朝代的,如果说宋朝的变化是来自唐朝的,那么之后的元、明、清也是同样受着影响的,到最后转变成我们现在的服饰!所以说历史的发展顺序我们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此了解到以后的设计的应当怎样的去着重,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