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十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K 0.2 Zm 310
解得 Zm 0.046m, K 2018.52
又 K am
C0
故有
am KC0
2018.52 20 2 103 84.74kg吸附质/(m3吸附剂)
故希洛夫方程为
B 2018.52 Z 0.046
当 B 40h 2400min时, 得
2018.52 Z 0.046 2400
10、5 吸附剂再生方法
吸附剂再生 方法
特
点
热再生
使热气流与床层接触直接加热床层,吸附质可解吸 释放,吸附剂可恢复吸附性能
降压再生
再生时压力低于吸附操作时的压力,或对床层抽真 空,使吸附质解吸出来。
通气吹扫再 向再生设备中通入基本上无吸附性的吹扫气,降低
生
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分压,使其解吸出来
置换脱附再 采用可吸附的吹扫气,置换床层中已被吸附的物质,
r ka PA (1 A ) kd A
式中:θA—— 覆盖率;ka,kd——吸附 速率和解吸速率; PA——吸附物的分压 (3)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单一组分)
式中:
A
KPA 1 KPA
K ka kd
10、2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或
V Vm KPA 1 KPA
式—中吸:附V,组V分m—为—PA时吸的附最组大分吸为附PA时量的吸附量; Vm—
定的温度、吸附质浓度下,单位质量或单位 体积吸 附剂所能吸附的最大量);
(2)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3)具有有良好的选择 性 (4)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良好,使用
寿命长
(5)颗粒均匀; (6)再生容易; (7)价格低廉易得。
10、1吸附和吸附剂
2、工业吸附剂 (1)活性氧化铝 (2)活性碳※ (3)硅胶 (4)分子筛
物理吸附 1、吸附
化学吸附
SO2→SO2* O2 →O2* H2O →H2O*
2SO2*+ O2* →2SO3* 2SO3*+ 2H2O →2H2SO4* H2SO4*+n H2O →H2SO4 ·n H2O *
洗涤再生
2、再生 加热再生
微波再生
气态污染物控制的方法总结
物理吸收(※)
分 离
吸附(※)
气 态
法 冷凝(教材第十三章) 膜分离(教材第十三章)
污
染
物
控
制
催化转化( 教材第十章)
转 化
燃烧(教材第十三章)
法 生物处理(教材第十一章)
等离子体法(教材第十二章)
第十一章 废气净化系统
• 废气净化系统:指利用各种治理技术及设备 把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出来或转化成无害 物质的整个过程体系。主要包括收集、输送、 净化、引曳设备和排气烟囱五部分。
• 4、吸附饱和率和剩余饱和吸附能力分率
(1)吸附饱和率:在传质区内,吸附剂 实际 吸附的溶质量与吸附剂达到饱和时吸附的总 溶质量之比。
(2)剩余饱和吸附能力分率:吸附剂仍具有 的吸附容量与吸附剂饱和时吸附的总溶质量 之比。
10、4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 5、影响穿透曲线的因素 (1)吸附质浓度:与吸附速率成正相关 (2)吸附质分子量:对有机蒸汽,吸附质分子
④传质区高度与吸附剂床层高度相比要小得多 注:这些条件在工业上一般能满足。
(2)传质区高度的确定
Za
Z
E
a
1
f a
式中:Za——传质区高度;Z——整个床 层的高度;τa——当传质区向下移动的距离刚 好等于Za时所需要的时间;τE——传质区形 成和移出床层所需的时间之和;f——指传质 区内仍具有吸附能力的面积的比例。
YA*(,kXgA吸*—附—质吸)附/(平k衡g载时气气)相,和吸(附kg相吸中附吸质附)质/(A的kg浓吸附度剂,)。
公式的意义:理解吸附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吸附装置及 工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0、3吸附装置及工艺
• 10、3、1吸附装置 1、固定床吸附器 2、回转吸附器 3、流动床吸附器 • 10、3、2吸附工艺 1、一般吸附工艺 2、变压吸附工艺(PSA)
在流动状态下,流动相中的吸附质沿床 层不同高度的浓度变化曲线,或吸附剂中所 吸附的吸附质,沿床层不同高度的变化曲线 称为负荷曲线。
Xe
X0 z
(1)传质区、吸附波(传质波、传质前 沿):在吸附床中,平衡区与未用区之间的吸
附质负荷变化形成的S形曲线所占的区域称为 传质区,S形曲线称为吸附波(或传质波、传 质前沿)。
显然:动活性<静活性
10、2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 2、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等温式
(1)吸附等温线:在同一温度下,以某种吸 附剂在不同的压力下对某种吸附质的平衡 吸附量对压力作图可得吸附等温线。
(2)吸附等温式:用公式来表示吸附等温线 时即得到吸附等温式。吸附等温式有以下 几种:朗格缪尔(Langmuir)式、弗伦得利 希(Frndlich)式、捷姆全 TemkuH)式、 BET方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朗格缪尔 (Langmuir)等温式。
有机气态污染物固定床吸附 工艺流程(一般吸附工艺)
1、2、净化气; 3、蒸汽 4、 固定床 5、废气 6、冷凝器 7、 分离器 8、吸附质 9、冷凝水
变压吸附工艺流程
1、固定床 2、压缩机 3、冷 却器 4、分离器 5、产品气柜
10、4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 10、4、1固定床吸附过程的分析 1、吸附负荷曲线
2、穿透曲线
以流出物中吸附质浓度Y为纵坐标,时间τ 为横坐标作图,在时间τ从τb→ τe时,在图上会出 现一个S形曲线,这条曲线称为穿透曲线。(前 面图中e′、f ′ )
3、传质区高度
一般把由透过时间τB对应的溶质浓度cB到 干点时间τE对应的溶液质浓度cE这段区间内 传质前沿或透过曲线在Z轴上所占据的长度称 为传质区高度。(非理论上的传质区高度)
量与吸附速率成正相关 (3)吸附剂颗粒大小:与吸附速率成反相关 (4)吸附剂使用程度:与吸附速率成反相关 (5)吸附剂种类:种类不同吸附速率不同
• 10、4、2固定床吸附器计算 1、穿透曲线法 (1)有关假设: ①气相中吸附质的浓度低 ②吸附过程 在等温下进行
③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即传质区的位置在变, 但高度不变
2、吸附过程
气 流 主 体
吸附质 吸附质
边 界 层
吸附质 固体 外表面
吸附质
吸附
微孔 解吸
固体 内表面
外扩散
内扩散
10、2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3、总传质速率方程(注意理解!)
dqA
d
K y P (YA
YA*)
K
x
p
(
X
* A
XA)
式中:
Ky,Kx——气相和吸附相总传质系数,由经验式求得; αp—吸附剂颗粒的外表面积,m2/m3; YA,(XkgA吸—附—质吸)附/质(Ak在g载气气相)和,固(体k吸g吸附附剂质内)表/面(的kg比吸质附量剂浓)度;,
10、1吸附和吸附剂
• 10、1、1吸附的分类及特点 物理吸附:靠分子力
1、吸附的分类
产生的吸附 化学吸附:靠化学键
产生的吸附
2、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教材P163 表9-1)
注意:两种吸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0、1吸附和吸附剂
• 10、1、2吸附剂 1、吸附剂 的选取原则 (1)吸附能力强,吸附容量大(吸附容量:指在一
(3)传质区内饱和度的计算(破点出现时)
S Z fZa Z
式中:S——饱和度;其它符号同(2)。
(4)传质区内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N og Gs
Za
Za
(K y p ) H og
式中:Nog——传质单元数;Za—— 传质区高度;Gs——气体通过床层的质 量流速,kg载气/m2.h;Ky——气相传质 系数;αp——吸附剂颗粒的外表面积, m2/m3;Hog——传质单元高度。
(2)穿透现象:当吸附波的前沿刚到床层的
出口端时称为穿透现象。
(3)破点:出现穿透现象后,吸附波稍微向前
移动一点,在流出物的分析中就有吸附质漏出来, 该点称为破点。
(4)穿透时间( τb ):到达破点所需的时
间即为穿透时间。
(5)平衡时间( τe ):吸附波(S形曲线的
尾部)刚好到达吸附床层出口所需的时间就是平 衡时间。
第十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吸附的概念: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利用多 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体混合物,使其中所 含的一种或数种气体组分吸附于固体表面上, 以达到气固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 吸附的特点:选择性高、分离效果好、净化 效率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能分离其它 过程难以分离的混合物,可有效分离浓度很 低的有害物质,易实现自动控制。
生
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物质
化学再生
向床层中通入某种物质使吸附质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不易被吸附物质而解吸下来
10、6 吸附净化法的应用
10、6、1 吸附法净化NOx 1、一般活性碳法
2、COFZA法
10、6、2吸附法净化CxHy
含溶剂的废气
预处理部分
吸附 再生
溶剂回收
10、6、3吸附法净化SO2
10、4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
(3)实际操作时间
B b m
或
B K(Z Zm )
式时中间:;τm—Zm——持—续与时持间续损作失用;时τ间B—损—失实对际应操的作 “吸附床层的高度损失”,即没有起吸附作 用的死层,其它参数同前。
例题:(P186习题3)
3、 解: 由希洛夫方程得
B K Z Zm K 0.1 Zm 109
解得 Z 1.23m
即为固定床吸附器的高度
又
Q
60 D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