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公众开放资料

(新)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公众开放资料

高校怕开放图书馆影响图书馆对师生的服务,这种想法是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属于高校的而不是属于社会大众的.而高校本身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那么高校也属于社会服务机构,担当传播知识的职能.高校扩张为图书馆为图书馆扩张带来了机遇.高校图书馆为例保证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收集的文献具有广泛性,系统性,整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而且高校图书馆具有对文献开发和加工的能力和条件,比公共图书馆的时效性更强,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给公众,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进行信息的加工和收集,能够促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完善,信息更加贴近社会,提高大学生素质.因为个人,企业的需求都是基于实践产生的.图书馆的资源毕竟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其实可以按照学历来定位对象.是社会文献的重要补充网络等科技技术的发展国家法定假日开放时间为9点到16点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短近日,《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截止到2007年7月18日0点,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

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

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

”天津的王女士认为:“大学不该担心会被影响,能在上班之余还去看书的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人才,一般的人你让他们去他们都没兴趣,大家看完书甚至还可以开个读书角,多多交流。

”6亿多册高校图书与中国公众距离遥远,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有人指出,这是否也是高校的一种资源垄断行为,甚至是知识歧视?至于国外许多高校的开放式做法,陆教授说:“首先,国外大学图书馆为学生服务也是主流,服务教学科研是首要任务。

另外,美国公立大学很多是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是直接服务社区公众的。

许多社区学院立足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我的一个朋友在加拿大读一所社区大学,许多学生是工作后再去学一门技能的成年人,这样的学校必然会对社会公众开放。

”只要是学校就一定有学生,无论学生是什么人.为什么社区学校开放给公众就可以,而普通大学就不可以?对外开放的国外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何时才能向社会开放”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日前,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并宣布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开放的消息让许多人兴奋不已,零门槛、能够随心所欲地阅读各大高校图书馆内的书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西方,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例子数不胜数,凭借着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它们成为公众在生活中学习、研究的有力帮手。

美国敞开图书馆大门西方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而且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

据悉,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要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

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

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

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

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的孜孜不倦,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

德国借书不限册数由于德文书籍定价颇高,德国大学图书馆都会购置大量新版的教科书让学生借阅,这也成了各大学图书馆的传统。

各校每年都会采购最新的图书,比如,法律系的博士、教授资格论文以及教授的专论,只要不是太冷僻的领域,通常在各大学的图书馆都可以找得到,所谓“大学图书馆的城乡差距”在德国并不是很明显。

德国各大学的图书馆一般并不会限制使用者一次借多少本书,只要你抱得动、抱得回家,就可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因此,常常发生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还书的地方,经常可见提着大行李袋或是背着登山背包的人拿很多的书来还。

德国大学的图书馆也对市民开放,市民可以到图书馆找资料或是翻阅报纸、期刊,不用事先花钱办校友证,也不用填写任何资料或是抵押任何身份证件,当然,在出入口也看不到任何的感应装置以及栅栏。

英国注重馆内细节打造与上课的教室相比,英国大学的图书馆更像课堂。

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的时间比课堂上的时光更多。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更好地使用图书馆是一门大学问,这对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业提出了挑战。

走进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大厅,就如同深陷书海。

四翼九层的书架上堆满了书。

物理、化学、历史、艺术、各国文学等应有尽有,年代久远的书籍还单归入珍本阅览室。

大学图书馆主要向剑桥的教授、研究生和外来的研究人员开放。

外来研究人员想使用这个图书馆的话,一定要预先向图书管理员去函说明使用目的,请求准许。

外国留学生最好在去英国之前去信,预先得到图书管理员同意借用的回复。

然后带着图书管理员的回信到图书馆正门的传达室,他们会让你在一份誓约书上签名,然后根据你的身份、来馆目的、逗留时间发给不同的入馆证。

图书馆在一些细节的设置上让人感动。

比如,为了使读者当场能记下正确的书号,在查阅处附近的桌子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挂着铅笔和纸;开架式书库的各排书架上标有图书号码指南,并装有定时自动开关的照明灯;如有尚未看完的图书,只要在书中夹上一张预定卡片,放在桌子上,便可以连续借用3天。

馆内的一切设施和制度都是为了使读者更有效而迅速地在馆内活动。

(综合新华网、《图书馆与阅读》等)“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未来的趋势”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在国外,高校资源惠及公众早已先行一步。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市民可以和大学生一样自由进入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

而进入美国公立大学图书馆不需要任何证件,持任一公立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借书,某些私立大学声称不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拒绝外人。

在日本,大学图书馆向校外开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就有约97%的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而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就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严潮斌告诉记者:“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对校外人员增加一些约束,如缴纳押金等办法。

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更好地为公民服务则必须再增加投入,扩大场地空间,积累文化资源。

同时,实体资源与网络服务的发展要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够为更多人带来便利。

”七成以上参与调查的人认为高校不该独占书籍资源暑假已至,高校图书馆图书将面临大量闲置。

其实,对公众来说,不只暑期,其他时间也很难进入高校图书馆。

在我国,仅有北京及上海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部分开放”,但开放仍有众多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读者借书,两个直辖市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关闭”。

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这都意味着你将与全国高校6亿多册优秀图书无缘。

近日,网上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调查,截止到2007年7月18日0点,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

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

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

”天津的王女士认为:“大学不该担心会被影响,能在上班之余还去看书的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人才,一般的人你让他们去他们都没兴趣,大家看完书甚至还可以开个读书角,多多交流。

”但也有22.9%的人认为:“不应该。

高校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影响,高校的学术研究环境会受到破坏。

”重庆的张小姐:“高校是不该独占书籍资源,但为了保留一片净土还是不要向公众开放,不要破坏学府宁静。

公众想找任何资料,可以去非高校的图书馆查阅,或者是上网。

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上网什么都查得到。

”在“您认为高校不对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60.93%的人选择“开放将使高校的管理成本增高”;有50.26%的人选择“高校无法从中获得足够利益”。

另外,有44.7%的人选择“高校管理者缺乏开放意识”。

浙江吴先生说:“我自己就在高校工作,高校的领导和许多教授确实缺乏开放意识。

说穿了,就是门户之见太深。

外面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如果他们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其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一些大学老师。

这种门户意识让很多潜在人才在社会上被埋没了。

”另外有15.51%选择“公众读书热情不高,即使开放也流于形式”。

广东的乔先生说到:“假如学校图书馆开放,我也不会去借书。

我家里的书也不少,还可以向朋友借,没必要跑到一个不太欢迎我的地方去。

”首先服务于校内读者需求,又最大限度面向社会开放”这一原则为主导,针对校外读者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服务规则。

4.3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寻求开放性的保护政府一直都是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相比于大城市中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地方高校有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支持力度、指导和协调能力,都将影响到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改革,也将对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能否顺利进行起关键性的作用。

对高校也是一种宣传,提高馆员的素质管间直接互借和速递互借协议倪晓建说,1949年联合国发布的《图书馆宣言》即确认了每个人都有从图书馆公平获取信息知识的权利。

“高校图书馆资源也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是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开放应是分内之事。

当然高校图书馆开放只是第一步,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的图书馆也应适时开放。

各方一起努力才能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社会文化的据统计,到2004年,我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40%,个别的还不足20%——也就是说有大量的馆藏图书在“睡觉”。

而暑假期间,各大书店都能见到或蹲或站甚至席地而坐却“津津乐读”的亮丽风景。

一方面是高校文化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是如饥似渴的读者,兴盛。

”中国目前延续的是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图书馆分类方法,落后于国际图书馆理念。

“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传播文化的目的和功能并不是对立的,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观念:高校图书馆只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如果高校仅仅只为自己服务,那么她永远处在文化的边缘。

”“高校担心的是,一旦图书馆开放可能给学校师,“但这是一个如何开放的问题,而不是开不开放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需要开放的理念和胸怀,我们的图书馆理念需要更新”。

倪晓建认为,虽然,从现代图书馆在中国的最早出现到如今,也已跌跌撞撞走过百年,但“机会均等”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却始终不曾在中国扎根。

图书馆不曾自觉身负应有的义务,读者更不曾将去图书馆视为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

远离图书馆的我们,离现代图书馆理念,更是遥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