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汤沈之争”是戏曲史上的一桩学术公案。
有的学者认为是汤显祖在《答吕姜山》等信中彻底否定了沈氏的声律论,揭开了论战的序幕,沈氏便在《词隐先生论曲》中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有人则认为所谓的“汤沈之争”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他们“素无谋面,无直接的书柬往还,没有理论上的互相辩难”,而且吴江派与临川派本身也不存在。
1.唐传奇的概念:不是一个题材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小说文体学的概念,指的是唐代开始盛行的有别于以往志怪、志人的新体小说。
志怪、志人的基本文体特征:残丛小语特点: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唐传奇的文体特征:虚构的艺术化与叙事角度的个性化。
具有完整的构思与独立的现实主题自觉的以人物的形象为中心曲折的情节与细节描写文备众体3.小说分为六类:一日志怪《搜神》一日传奇,一日杂录。
一日聚淡,一日辩汀。
一日箴规。
4.中国古代小说史的分期:萌芽期{从远古至秦汉}皱行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唐代}转折期{宋元至明初}5.志怪小说:(1)最早见于《庄子。
逍遥游》;齐谐者,只怪者也。
(2)第一次变化:动词组变成书名。
(3)第二次变化;由书名变成至怪小说。
《例异传》魏晋南北朝以来第一部优秀的志怪小说。
6《幽明录》作者:刘异庆,杂记种种怪异神奇之事,主要是晋宋事,是关于现实生活中士民僧俗的奇闻异事。
7宋元话本与古代小说的通俗化,关于话本的两种解释:1话本是说话一人讲说时所用的底本。
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发生,而乃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
2说话是说话艺人的口头创作的记录本及模拟这种记录的其他故事文本。
拟话本的定义;指明代文人创作拟话本,工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
说话时诉诸听觉的口头艺术,拟话本则是诉诸视觉模拟说话语气而写作的短篇小说。
8话本小说的体制特点;1题目:快嘴李翠莲记等。
2话:入话具有肃穆听众,启发听众和聚集听众的作用。
3正话:也叫正传,即故事的主体部分。
4篇尾:用四句或八句诗句为全篇总结。
9讲史话本的特点:1篇幅长,分卷分回,2有开场诗,3断代编年的叙事法。
讲史话本和小说本地区别;一个取材于历史,一个取材于现实;一个篇幅长,一个篇幅短;一个以说白为主,一个唱白兼施。
例:明。
洪耿《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熊龙峰四种小说》风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抱翁老人:《古今奇观》10四大奇书:白话长篇小说四大类别:《三国演义》-历史演义的范行;以史籍的编年体为结撰金书的基本框架,辅之以记事本来体与列传体。
七实三虚的取材原则,即大的历史事件,主要的人物取之于史册,具体的过程,小的插曲和次要的人物则不妨虚构,有鲜明的倾向性,无论是叙事的态度,立场,还是穿插于金书的评论,都毫不掩饰自己爱惜,甚至直接出面进行评判。
《水浒传》——英雄传奇类范型。
有一个历史背景,但不十分在意背景的真实程度,集中刻画几个人物,其中或为历史实有的,或为虚构,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超凡的,其经历带有一种历险性质,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重巧合,节奏快。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范型;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不十分认真,神魔当中都有人的品性,情感基本循人的行为方式做事,神魔世界以人类社会为样板进行虚构,有较鲜明的是非褒贬。
《金瓶梅》—的范型意义1作家把目光投射到现实的社会人生,以家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男女恋情与婚姻生活为叙述的焦点,以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的感情世界成为表现的焦点。
2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末明初流行的四部南戏的合称,分别为《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合《杀狗记》合称“四大传奇”或古戏四家,是南戏在原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3《赵氏孤儿》和《窦娥冤》被称为放在世界大悲剧中也不逊色7、书会才人: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组织,在书会里面专门给艺人些话本剧本的作家。
8、历史演绎和英雄传奇的异同:①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应历史发展概貌。
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英雄传奇则着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②从作品题材看,历史演义的主要事件人物,多有所本事多虚少,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历史真实制约,英雄传奇则多截取民间的传说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或有历史影迹,但多为虚构,作家可以充分想象,随心创作,不受历史的拘束。
③从艺术上看,历史演义多采取编年体写法,或记述一代史事,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英雄传奇则采取纪传体写法,人物多为草泽英雄,可真科幻,基本结构是以某个英雄人物或英雄群体为线索,展开故事,铺排历史。
④从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根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应历史发展概貌,论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教训:英雄传奇侧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渲染他们的武力和力量,反应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
三国题材的杂剧有60种左右,其中剧本尚存者有二21种,主要有:《虎牢关三战吕布》《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三、“拥刘反曹”——基本的情感取向全书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33回以前,主要描述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争权夺利的斗争。
第33~104回,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反映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叙事的中心是诸葛亮。
第105回以后,主要写三分归一。
“拥刘反曹”主要体现作者“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有明显的民间色彩与儒家明君仁政的社会理想。
四、“忠义”观念《三国演义》崇尚的是“忠”和“义”的完美结合,第一回“桃园结义”时刘、关、张结义的誓词是:“同心协力,救困扶贫,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上报国家”——“忠”“同心协力”——“义“义绝”关羽与“义”的复杂性统治者标榜的“义”,和“忠”连在一起,常被称为“春秋大义”——千里走单骑民间推崇的知恩必报、哥们义气,也被称为“小义”——“关云长义释曹操”“史官”:“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
威风齐日月,名誉振乾坤。
”美化关羽的原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起了导向作用。
“帝王师”——诸葛亮形象的重塑改变历史事实,夸大诸葛亮的能力及功绩贬抑刘备的能力与作用着力渲染、夸张诸葛亮对刘备的指导作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有几个突出的特点:1、书生出身而具有将略;2、与君主关系甚洽;3、事实上指挥、控制着一切。
《三国演义》虚构的方法张冠李戴,合理移植“鞭打督邮““草船借箭”“斩华雄”“单刀赴会”添枝加叶“三顾茅庐”合理想象“空城计”“性格强化”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对于性格比较复杂、性格内涵比较丰富的人物,集中地突出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或者集中地突出某一方面的才能,并运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或传奇性的故事和情节将这一性格特点或才能强化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对于性格内涵比较单一的人物,则集中笔墨突出他们这一方面的性格和才能“正衬”与“反衬”文有正衬反衬。
类型化典型的主要特征:单一、扁平,概括多而描写少;强调人物概貌而不求其逼真,追求的是神似的类同而达不到形神兼备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物外在表现而未能挖掘其人物内心世界。
传奇化手法有关军事心理学的描写决策中的风险判断决策中的反推作用精密入微的伐交心战“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紧紧围绕决定战争胜负的契机,展示双方力量的对比,兵力的部署,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形势的转化和战争结果通过战争过程的描写,着意于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各个角度审视战争过程,相犯而不犯,同中见异笔法波谲云诡,记叙详略适宜《儒林外史》的语言特点1.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经常三言两语就能使人物“穷形尽相”;2.朴实、明快、幽默,有很强的表现力,长于白描;3.是在南方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也融合了不少文言成分和不同职业的行语。
周进、范进:着重表现的是他们精神的变态、思想的畸形和心智的麻木。
堕落的典型:遽公孙、匡超人写作特色:通过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命运悲剧性情节因素和喜剧性因素交织3所有的讽刺和针砭都不动声色在“功名富贵-文行出处”之间挣扎的儒林众生图第一类:“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代表人物是周进和范进科举的狂热追求者,同时又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第二类:“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他们是一些通过科举之路爬上仕途或有望进入仕途的人,其灵魂已经为功名富贵所渗透第三类:“假托无意功名富贵”的“名士”、“山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假装无意于功名,以名士风流自居第四类:“辞却功名富贵”的真儒名贤这是作者正面肯定、热忱歌颂的人物,在这类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
杜少卿等是其代表。
虞育德是最受推崇的一个所谓“真儒”,以传统的道德而言可谓是个完人。
他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虽然不忘进取,但落榜之后能淡然处之,不求侥幸。
五十岁时考中进士,同榜比他年长的人都将年龄报的很小,惟有他老老实实在履历上填上实际年龄,这样一来,皇帝见他年老,吩咐给他安排一个闲职,于是当了南京国子监博士,他也不以为念。
杜少卿作者热情歌颂的理想人物,作者自况他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宗族,但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朝廷征辟,他却认为“走出去做不出什么事业”,“宁可不出去好”,于是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主动抛弃了科举仕进的进身之路。
豪放狂傲,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
讲究传统的美德,重孝道,但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传统礼教进行挑战,四个市井“奇人”季遐年:以写字为生,又以写字自娱;王太:既是围棋高手,又是安于卖火纸筒子的小贩;盖宽:以开茶馆为生,但画一手好画,又不攀附权贵;荆元:以裁缝为业,但弹一手好琴,并以此自遣。
《儒林外史》叙事结构的外在形式是列传连环式。
作品按照一个个中心人物组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起讫,但又前伏后应、环环相扣,组成一个连环套式的结构。
周进—范进—严贡生其次,人物列传各自独立,但又有内在理路贯穿在一起,形成了有相当内聚力的整体。
全书由楔子、主体、幽榜三个环节构成。
全书主体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2~30回,写了周进、范进、王德、王仁、严贡生、严监生等,讽世为主。
第二部分,从第31~46回,主要写了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三山门送别三个中心事件,塑造了杜少卿、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从第47~55回,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
第三,在小说内部还始终贯穿着一条时间线索《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秉持公心,指摘时弊”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讽刺态度。
对同一个人物,能根据其前后表现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周进、范进二、褒贬适宜“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三、寓悲于喜,悲喜交融四、寓讽刺于典型的情节、场面中,“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主要讽刺方法有三:1.把前后两种行为对照,暴露其丑恶嘴脸。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梅玖对周进中2.把一个人的言和行对照,让人物当场出丑,自己打自己嘴巴 3.让人物一本正经的说假话、说大话,然后揭示其浅薄、无知或荒谬“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的异同1.从创作主旨上看,历史演义是据史演义,意在演述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英雄传奇则着重描绘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渲染他们的武勇和力量,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寄托作者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