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历史必修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的演变
姓名:李晓锋
单位:翼城三中 章节:第一单元第3课
历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大体经 过以下几个阶段: 夏、商、西周:世官制 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科举制
一、夏、商、西周:世官制
以宗法制与分封制为依托,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同构是其典型特征。
二、战国、秦国:军功授爵制
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 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 治基础)
三、两汉时期:察举制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 初期重德才,后期随着豪强地主并起,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 据,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
制度 朝代 选官方法 选官标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炀帝至清朝 (1905)
地方举荐
中正举荐 自由报考
德、才——德——门 第族望
才——门第 考试成绩(才)
谢 谢 大 家
再见
• • • • • • • •
3、全面认识科举制 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作用: 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 社会进步。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
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 •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质是察举制.(起初家世、才、产生原因: 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 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政治条件: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 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 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