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测
1.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A.哥白尼日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世界近现代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创造出了大量的先进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下列自然科学的成就中,开辟了人类生活新时代的是
A.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
C.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D.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3.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其说明1860年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4.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5.新文化运动力图通过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来救中国,结果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人们称其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6.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材料表明孙中山
A.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
B.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
C.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
D.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牛顿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它不但是牛顿出色地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结晶,而且也是他在科学方法上大胆创新的产物。
牛顿出色地继承了伽里略的数学实验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相统一的新方法。
……牛顿自己也曾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再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进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原理》一书的写作体例和内容结构,都充分体现出牛顿上述科学方法特征。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材料二有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我们可以依据众多史实结合这一公式中的各个要素分别加以证明。
比如①劳动工具角度: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②生产管理角度: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和并指出牛顿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请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领域改进角度,或②生产管理角度加以论证。
(只做选择,不进行论证不给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注:冯桂芬改良主义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
——《张靖达公奏议》材料三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
“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宝文集》(1)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及趋势。
1.【答案】B
【解析】哥白尼日心说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没有成为“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排除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天主教的上帝造人说而受到了宗教的迫害,且为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殖民主义者用来为其殖民行为辩护,故选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有受到宗教界的敌视,排除C、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物理学成就,属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论认识,没有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故排除A、C项;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不属于自然科学成就,故排除B项;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电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故选D。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儒学的正统观念,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A正确。
维新派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政治改革,B 错误。
维新变法是借助儒家思想进行变法,C错误。
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并没有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D错误。
5.【答案】C
【解析】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项是直接原因,A、B两项不符合直接原因的表述,D项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
故排除A、B、D三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1925年”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回忆所学知识,当时
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A正确;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采用苏联的革命道路,排除B;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不可能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排除C;孙中山领导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错误,排除。
7.【答案】(1)数学成就:提出了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科学方法:数学与物理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观察法,但主要依靠实验法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归纳——演绎”法。
(2)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方面改进角度: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选择②生产管理角度:工业革命后,近代机器大工厂制度确立起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8.【答案】(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
(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失败。
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进行了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
体现了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根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中国是以传统伦理纲常为体,以西方的富强之术为用;根据“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可知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认为西方的政治体制是“体”,西方的先进科技是用;根据“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可知,19世纪末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