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式换热器设计指导书

板式换热器设计指导书


8
①选用范围内的各种板片的主要几何参数,如:单板有效换热面积、当量直径或板间距、 通道横截面积及通道长度等; ②适用介质种类与适用温度、压力范围; ③传热及压降关联式或以图线形式提供的板片性能资料; ④所用流体在平均工作温度下的有关物性数据,主要包括: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及 黏度。
2.3 计算的基本关联式 2.3.1 传热基本方程式
式中:
(8-2)
qm — —流体质量流量,kg / s C p — —流体比热容,J /(kg ⋅ K) t '和t " — —分别表示某流体进出 口温度,o C
i'和i" — —分别表示某流体进、 出口比热焓, J/kg
b. 相变换热
Q = qmxr
(9-1)
Q = qmx(i" − i' )
(9-2)
污垢热阻 0.000052 0.000009~0.000043 0.000007~0.000052 0.00009~0.000026 0.00009 0.000009~0.000052
2.3.4 对流传热准则数关联式
Nu = C Ren Pr 0.3或0.4 (μ / μw ) p (11)
注:对流传热准则数关联式文献给出的很多,但各厂家生产的板片不同,所以不尽相同。推 荐:
式中:
C — 热容,J/K;C = C p qm 下标1和2分别代表1流体和2流体 r — 系数,无因次
另一种表达:
( NTU
)1
表 4 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热阻
流体名称
污垢热阻
流体名称
软水或蒸馏水
0.000009
城市用软水
0.000017
城市用硬水(加热时) 0.000043
处理过的冷却水
0.000034
沿海海水或港湾水 0.000043
大洋的海水
0.000026
河水、运河水
0.000043
机器夹套水 润滑油水 植物油 有机溶剂 水蒸气 工艺流体、一般流体
计算
φ = t' t
(2)
式中: t' —波纹节距展开长度,mm;
t —波纹节距(如图 2 所示),mm;
a1 —在垫片内侧参与换热部分的板片投影面积, m 2 。
注:若导流区与波纹区波纹节距相差较大时,应分别 计算导流区与波纹区的换热面积,两者相加
1.2.2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 经圆整后的单板计算换热面积,一般圆整到小数点后
1.2.14 角孔 与接管相连接板片的开口。角孔大小一般按流体流速(m/s)设计。但对于冷凝器板片,
若采用普通板片,开口太小,将会使气侧压力降增大,故专门用于冷凝的板片的角孔特别大。
1.3 可拆式板式换热器型号标识方法
4
X X X-X-X-X-X
框架结构形式代号(见表 3 ) 垫片材料代号(见表 2)
1.2.10 板片厚度 即在图样上标注的板材标准规格厚度
1.2.11 流道 板式换热器内相邻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通常用 N 表示热流体侧的流道数,用 n
表示冷流体侧的流道数。
1.2.12 流程 板式换热器内介质向一个方向流动的一组流道。常用 M、m 分别表示热流体侧、冷流
体侧的流程数。
1.2.13 流程组合 板式换热器内流程与流道的配置方式,表示为:
R
2
水平平直波纹(图 5)
P
3
球形波纹(图 6)
Q
4
斜波纹(图 7)
X
5
竖直波纹(图 8)
S
流体在版面上可以是对角流,也可以是单边流。图 3、5、7、8 为对角流,图 4、6 为单边流。
图3
图4
图5
5
图6
图7
图8
表2
垫片材料代号及特性
垫片材料及代 丁晴橡胶 号1)
N
三元乙丙 橡胶 E
氟橡胶 F
氯丁橡胶 C
硅橡胶 Q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适用温度2)
-20~110 -50~150 0~180 -40~100 -65~230
扯断强度 MPa
≥ 10
扯断生长率%
≥ 120
硬度
(邵尔 A 型) 75 ± 3
80 ± 5
80 ± 5
75 ± 5
60 ± 2
压缩永久变形 率3)%
≤ 15
1) 食品、医药用垫片材料的代号:在相应垫片代号后面加 S。
示例:丁晴橡胶垫片 N
丁晴橡胶食品垫片 NS
2) 垫片在超过适用温度范围时,应由供需双方商定。
3) 测定条件:室温 X24 小时;压缩率 20%。
4) 物理性能指标参照 GB 3985,由供需双方商定。
石棉纤维 板4) A
20~250 -
-
表3 序号 1 2 3 4 5 6 7
板式换热器框架形式 框架形式 双支撑框架式(图 9) 带中间隔板双支撑框架式(图 10) 带中间隔板三支撑框架式(图 11) 悬臂式(图 12) 顶杆式(图 13) 带中间隔板顶杆式(图 14) 活动压紧板落地式(图 15)
2.3.5 换热面积计算式
A = NeA0 = (N − 2) A0
式中:
(12)
A — 换热器换热面积,m2 Ne — 有效传热板板片数 A0 — 单板换热面积,m2 N — 换热器总板片数
2.3.6 传热平均温差计算式
10
Δt m
= ϕΔtlm

Δtmax − Δtmin ln Δtmax
Δt min
M1 × N1 + M 2 × N2 + L+ M i × Ni m1 × n1 + m2 × n2 + L + mi × ni
(6)
式中: M1,M 2,LM i —指从固定压紧板开始,热流体侧流道数相同的流程数;
N1,N 2,L Ni —指 M 1,M 2,LM i 流程中对应的流道数;
m1,m2,Lmi —指从固定压紧板开始,冷流体侧流道数相同的流程数; n1,n2,Lni —指 m1,m2,Lmi 流程中对应的流道数。
Nu = 0.159 Re0.7 Pr1/3 (μ / μw )0.14
(11-1)
注:此试验性关联式的介质为冷却水。 公式(11)中各参数和物理量的典型性数据为:
C = 0.15 ~ 0.40 Re = 0.65 ~ 0.85 Pr = 0.30 ~ 0.45 p = 0.05 ~ 0.20
注:各制造厂应在样本中注明所使用的关联式。
1.2.8 液压试验压力
3
液压试验中的试验压力,其值为设计压力的 1.25 倍。
1.2.9 设计温度 板式换热器在正常工作情况和相应的设计压力下,设定的元件温度,其值不得低于元件
表面在工作状态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对于 0℃以下工作的板式换热器,其设计温度不得 高于元件表面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任何情况下,元件表面的温度不得超过元件材料的允 许使用温度。图样和铭牌上标注的设计温度为垫片的设计温度。
Q = KFΔtm
(7)
式中:Q − 传热量,J/s K — —总传热系数,W/(m 2 ⋅ K) F — —换热面积,m 2 Δtm — —传热平均温差,等于 对数平均温差乘以板片 组合校正系数,o C
2.3.2 换热量计算式 a. 单相换热
Q = qmCp (t ' − t")
(8-1)
Q = qm (i' − i" )
图2
2 位。如单板计算换热面积为 0.346 m 2 ,圆整后的公称换热面积为 0.35 m 2 。
1.2.3 板间距 b 板式换热器相邻两板片间的平均距离 b,如图 2 所示。
1.2.4 当量直径 De 四倍的板间通道截面积与其湿润周边之比,按式(4)计算。
De
=
4 As S
≈ 2b
(4)
式中: As —通道截面积, m 2
图 16-3 多程流程组合的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
2.3.7 当量直径计算式
de = 4Wb / 2(w + b) ≈ 2b
式中:
(14)
11
de — 板间当量直径,m w — 板间流道宽度,m b — 板间流道平均间隙,m 2.3.8 传热单元数 NTU 定义式
(NTU )1 = KA / C1 或 (NTU )2 = KA / C2 = r(NTU )1
2.3.3 总传热系数计算式
K
=
⎜⎛ ⎜⎝
1 α1
+
R1
+
δp λp
+
R2
+
1 α2
⎟⎞−1 ⎟⎠
(10)
式中:
9
α1和α 2 — —板片两侧的传热膜系数,W/(m2 ⋅ K); R1和R2 — —板片两侧的污垢系数,可参考表4; δ p — —板片厚度,m; λ p — —板片导热系数,W/(m ⋅ K)。
代号 I II III IV V VI
VII
6
图9 图 11 图 13
图 10 图 12 图 14
7
图 15
示例 1:BR0.3-1.6-15-N-I ,即波纹形式为人字形,单板公称换热面积为 0.3m2,设计 压力为 1.6MPa,换热面积为 15m2,用丁睛垫片密封的双支撑框架结构的板式换热器
换热器换热面积, m2
设计压力,MPa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 m2
板片波纹形式代号(见表 1)
板式换热器代号(B、BL 或 BZ)

1 框架结构形式为 I 时,框架结构形式代号可省略。
2 B-板式换热器代号;BL-板式冷凝器代号;BZ-板式蒸发器代号。
表1
板式换热器常用的板片波纹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