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68)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证了人类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指导人类自身行为的重要意义和对不同环境下人格成长发展的心理意义。

他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列成阶梯式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们与生俱来,并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水平,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

其中对于安全需要(safety need),Maslow说道:“几乎一切都不如安全需要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重要性。

沈学武等(1998)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和马斯洛的五种基本需要学说,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为四大类:生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及成功需要,而将与个人的自身体验有直接相关的安全需要单独提出来,作为追求这四种基本需要和确保其顺利实现的总变量[2]。

根据M aslow的描述,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对于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1]。

”由此可见安全需要的复杂性。

基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将安全需要划分成三个层次,即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下面分别对各层次进行分析论述。

1.确定感有关确定感(certainty)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关于不确定感的研究还不多见,大多是在心理咨询方面,并且是在安全感或安全需要的名义下进行的。

而在其它领域,对确定感进行研究时大都是冠以不确定感的名称。

不确定感(uncertainty)最早由Budner于1962年提出,认为不确定感是个人对一件事情无法给予恰当地分类或组织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3]。

1988年M ishel提出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4],主要用来解释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于世刚摘要:文章对人的安全需要进行经验描述和理论建构,认为人的安全需要可以分为确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个层面。

在不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不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为不确定感和确定感。

在安全状态下,人的安全需要是对确定因素的寻求,表现出确定感和控制感。

并指出人的安全需要的满足需在三个层面上依次得到满足,才能使个体获得身心健康。

关键词:安全需要确定感不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作者简介:于世刚,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过程。

3刺激的构成及其含义进行归纳及认知,当个人无法对相关事件建立认知框架时,不确定感就会产生。

并且M ishel认为不确定感是疾病体验的一个中性组成部分,其导致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在于病人怎么去评估这种不确定感[5]。

Hilton (1994)认为不确定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太确定的模糊状态转向确定的明确状态的认知过程,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消极或积极的情绪情感[6]。

就是说,不确定感可好可坏,可产生积极情绪,也可产生消极情绪,关键是在于个体将其感知为危险还是机遇。

所以说,不确定感本身不能简单的说其是好还是坏,有如下两道测试题:(1)如果一笔生意A可以稳赚800元,另一笔生意B有85%的可能性赚1000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你选择A还是B?(2)如果一笔生意A要稳赔800元,另一笔生意B有85%的可能性赔1000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赔。

你选择A还是B?这两道风险偏好问题来源于Kahneman和Tversky(1982)[7]有关“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的实验。

他们用美国被试做实验(n=150)的结果发现,在第一种情况,有84%的被试选择A,即收益的框架下,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在第二种情况下,有87%的被试选择B,即在损失框架下,人们是风险寻求者。

就是说,在收益框架这个安全情况下,人们多为寻求确定感,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进行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正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即为“确定效应”。

而在损失框架这个不安全情况下,人们却多寻求不确定感,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要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即为“反射效应”。

实际上,人们在不安全情况下寻求不确定感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表现,即希望不安全(或不良)情况消除而安全(良好)情况到来,而不愿意确定身处不安全境地而不能改变,所以,Kahneman的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人的安全需要来解释,同时它也很好地反映了人的安全需要中的确定感层面。

即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有时表现为寻求确定感有时表现为寻求不确定感,具体说来就是,在不安全情况下,人们寻求不确定感;在安全情况下,人们寻求确定感。

结合M ishel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即为了满足人的安全需要,在安全情况下,应增加个体的确定感,而在不安全情况下,应增加个体的不确定感。

另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不确定感的容忍程度是不一样的。

Hofstede研究认为,中国文化中对不确定性的逃避倾向远远高于西方文化。

在处于“不确定状态”时,西方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异观念或现象本身的特点,也更能够容忍长时间的不确定性状态的存在,而中国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异的观念或现象与自己或环境的关系,而不是观念或现象本身的特点,同时也更少能够容忍不确定状态的存在[8]。

这是关于在中西文化背景中个体认知方式的不同,对不确定性状态的不同认知是否会影响或者是导致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安全需要不同,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安全感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9],其最早出现在Freud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后来经Schineider、M aslow、Sullivan等人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指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神经症的发病与不安全感有关[10,11]。

沈学武等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较健康人群显著缺乏安全感,存在不安全心理[12]。

钟友彬教授即认为强迫症的核心就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对门锁的强迫性检查等,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也就是缺乏安全感[13]。

安全感很早就成为社会心理、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等学科关注的问题,Cameron 和M cCormick(1954)在总结有关安全感的研究时指出,安全感(security)和不安全感(insecu-rity)这两个概念的广泛使用始于托马斯和阿德勒,阿德勒用来表达的是机能不全带来的自卑感,托马斯则把安全感作为个体的希望,用安全感表述基本安全需求[14]。

4在安全感的定义方面,有学者对安全和安全感进行了区分,认为安全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而安全感就是指主观上不存在恐惧[15]。

M aslow认为,安全感是指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16]。

国内学者丛中和安莉娟(2004)也对心理安全感提出了界定,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并且他们认为,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7]。

有关安全感的研究中,学者们讨论的有很多是关于不安全感的,其实,这并不难以理解。

因为,一方面不安全感是与安全感相伴随的概念,另一方面不安全感比安全感更便于表达。

正如Zender(2000)所指出的那样,在有关安全问题的讨论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明确的安全含义,安全成为一种理想,一个努力的目标,难以界定,而安全最有效的界定是其相反方面,也就是不安全,也就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好事,而是什么坏事没有发生。

”[18]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感展开讨论。

首先,安全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由于社会只能提供有限的、相对的安全需求满足,因而才引出了Douglas(1992)“多安全才算安全”(how safety is safe enough)的问题,这也使得安全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从一个客观的社会状况的描述性问题转而成为一个主观的“安全感”(security)问题。

其原因在于,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人类无法消除风险,只能尽量避免风险或使其损失最小化,并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18]。

其次,安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受到客观安全的制约,但又不完全受制于客观安全。

客观决定主观,但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此外个体的安全感还受到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人格、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19]。

再次,安全感包含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在工作不安全感研究中,Jacobson将工作不安全感分为对工作丧失可能性的知觉和对工作丧失的忧虑两部分[20],即认为不安全感包含了认知性和情感性两种成分。

因此,作为不安全感的对立面,安全感同样也应包含认知性和情感性两种成分,即认知性安全感和情感性安全感,或者说,安全感是一种基于认知而产生的并且包含认知成分的一种情感体验,但是,与其说安全感是一种情感体验,倒不如说安全感是一种感知经验。

因为不论是安全感还是不安全感,都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而对现在状况的评价或对未来的预感。

由此可见,在安全感的研究中,同时注重对其认知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在安全感的相关研究文献中还没有广泛深入地讨论这方面的问题[20]。

3.控制感无疑,达到控制的水平是人的安全最有保障的时候,此时人的安全需要必然会得到最大满足,所以可以说,控制感是人的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

Shapiro和Astin(1998)认为,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21]。

然而,现实中随心所欲的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人的安全需要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最大或永久满足,正如前文所述,人的安全感是相对的。

控制感的概念来自Rotter(1972)[22]对控制源的首创性研究,他认为控制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水平、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对影响和决定外部事件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作用的评估和判断。

随后,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控制感进行了定义和研究,目前对于控制感的界定,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控制感(the sense of control)是与客观控制(即环境与个人实际具有的控制条件)相对的一种主观控制知觉,是个体对控制的一种感知、感受或信念[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