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地质与水文情况 (1)3.1工程地质 (1)3.2水文地质条件 (3)四、施工工艺 (5)五、掏槽验缝措施 (9)六、施工应急措施 (10)七、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11)一、编制依据(1)工程承包合同、设计图纸(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二、工程概况苏虞张路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咬合桩与工法桩的支护形式,在分界点位置很容易产生裂缝,设计中在分界点位置增加5根双重管高压旋喷桩,起到止水作用效果。
接口处理见图1:前期施工受高压线迁改进度影响,造成北侧工法桩8轴位置北侧出现一道冷缝;根据施工进度安排,30轴处南北侧各出现一道冷缝,按照工法桩施工方案对冷缝处理采取外侧施工一幅三轴搅拌桩,夹缝施工4根高压旋喷桩。
冷缝处理详图见图2三、地质与水文情况3.1工程地质根据江苏省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主线)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勘察编号:2010-K-310)钻探结果显示,拟建轨道交通4号线的沿线70.3m以浅地基土土层为第四系全新世至早更新世沉积的疏松沉积物,以粘性土为主,间夹砂性土。
根据地质资料,本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①1淤泥层:灰黑色,流塑,富含有机质,有腥臭味,有时含少量碎石及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沿线各河道内,层厚0.30~0.50m,层底标高-0.25~0.05m,压缩性高,工程特性极差。
①3素填土层:褐黄~灰~灰黄色,松散~松软,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茎,夹少量碎石砖,局部勘探点表层含建筑垃圾及夹淤泥层,属第四纪全新世(Q44)近代人工堆积物,层厚1.00~8.10m,层底标高-4.79~1.77m。
③1粘土:褐黄~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夹灰色条纹。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 1.90~4.20m,层顶标高-2.40~-1.76m。
③2粉质粘土:灰黄~青灰,可塑为主。
含铁锰质斑点及灰色团块,下部夹薄层粉土,局部粉土含量高。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1.00~6.30m,层顶标高-5.44~-2.03m。
③3粉土:灰黄~灰色,稍~中密,饱和。
夹少量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碎片,标贯击数平均值N=16.0。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1.00~4.60m,层顶标高-8.91~-4.40m。
④2粉砂或粉土:灰黄~灰色,中密为主,饱和。
夹薄层粉质粘土,局部为粉砂,含云母碎片,标贯击数平均值N=16.6,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0.90~9.00m,层顶标高-10.55~-6.24m,。
⑤1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
薄层理发育,夹少量粉土薄层。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1.50~18.80m,层顶标高-18.89~-7.33m。
⑥1粘土:暗绿~灰黄色,可塑~硬塑。
含灰色团块、条纹、铁锰质斑点,下部见铁锰质结核,偶夹薄层粉质粘土。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1.90~10.80m,层顶标高-21.10~-13.40m。
⑥2粉质粘土夹粘土:灰黄~青灰,可塑为主,局部软塑。
含铁锰质斑点,局部粉粒含量高,下部夹少量薄层粉土。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3.50~15.40m,层顶标高-31.04~-21.96m。
⑦1粉质粘土:青灰~灰色,软塑~流塑。
薄层理发育,夹少量薄层粉土。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 1.40~13.50m,层顶标高-36.32~-27.39m。
⑦2粉土或粉砂:灰色,密实为主,饱和。
局部为粉砂,相城段以粉土夹粉质粘土为主,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云母碎片,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2.10~7.80m,层顶标高-38.37~-27.90m。
⑦3粉质粘土:青灰~灰色,软塑。
薄层理发育,夹少量薄层粉土。
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 2.70~11.40m,层顶标高-41.69~-34.50m。
3.2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埋藏特征,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含水层、微承压含水层、承压含水层。
(1)孔隙潜水含水层潜水含水层主要由全新统Q4填土层组成,勘察期间苏州测得潜水稳定水位为地面下1.0~1.50m左右,标高1.46~1.48m,据区域水文资料,苏州市历史最高潜水位为2.63m,近3~5年最高潜水位2.50m(1985国家高程基准),最低潜水位标高为0.21m,潜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m。
该层水对基坑开挖有直接影响。
(2)微承压水微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世沉积成因的③3、④3粉土、④2粉土或粉砂层组成,其隔水顶板为③1、③2粘性土层,隔水层底板为⑥1、⑥2粘性土层,具微承压性。
据实测结果,微承压水水头标高在-0.20~1.90m,该层为对车站基坑开挖有直接影响的含水层。
富水性主要受含水介质厚度制约。
该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潜水和地表水。
苏虞张路站,微承压水有分布,对基坑开挖有影响,基坑开挖前需要采取止降排水措施,否则开挖过程中会出现管涌、流砂等渗透变形现象。
(3)承压水根据钻探结果,本次补充勘察范围内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世沉积成因的土层组成,主要为⑦2粉土或粉砂及⑨粉土、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具承压性,属于本区第I承压水。
据4号线实测资料,其水头标高在-0.225~-2.92m之间。
该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及地下迳流补给,以地下迳流及人工抽吸为主要排汇方式。
据区域资料,承压水水头标高在-2.70m左右,年变幅1m 左右。
苏虞张路站承压水对基底稳定性无影响。
(4)环境水及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气象资料,本地区干燥度指数小于1.5,属湿润区,场地土层含水量一般大于30%,因此可判定本地区环境类型为Ⅱ类。
根据4号线主线初勘施工时所取潜水及地表水、微承压水水样水质分析结果,本次补充勘察范围内地表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潜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长期浸水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干湿交替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微承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长期浸水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干湿交替情况下有微腐蚀性。
苏州地区系水网化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据本地区气象条件,结合场地环境及环境水腐蚀性评价结果,经综合判别,场地土(包括地下水位以下及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四、施工工艺咬合桩与工法桩分界点采用Ф800@600的双重管旋喷桩止水,深度为24米,达到止水效果。
旋喷桩在钻孔桩混凝土施工结束后15天以后施工。
喷浆采用双重管法;成孔采用XY-100型地质钻机。
旋喷桩采用XY-100地质钻机施钻引孔,再用GS500-4高台喷车进行旋转喷浆。
主要施工机具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参数见表2表2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参数1)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图如图3、4所示2)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1)施工方法①测量定位先采用液压锤破除路面砼,再依据控制桩和设计图,准确放出旋喷桩孔位。
②钻机就位,钻孔根据现场放线移动钻机,使钻杆头对准孔位中心。
同时为保证钻机达到设计要求的垂直度,钻机就位后必须作水平校正,使其钻杆轴线,垂直对准钻孔中心位置,保证钻孔的垂直度不超过1%。
在校直纠偏检查中,利用垂球(高度不得低于2米)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检查,若发现偏斜,则在机座下加垫薄木块进行调整。
钻进成孔,孔径为Ф125mm,严格按已定桩位进行成孔,平面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0mm,采用原土造浆护壁。
图3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高压旋喷桩施工方法示意图③插管,试喷引孔钻好后,插入旋喷管,进行试喷,确定施工技术参数。
注浆材料:普硅32.5R水泥,水泥浆(单液)水灰比:0.8~1.0,参考参数见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参数表所示。
④高压旋喷注浆a施工前预先准备排浆沟及泥浆池,施工工程中应将废弃的冒浆液导入或排入泥浆池,沉淀凝结后集中运至场外存放或弃置;b旋喷前检查高压设备和管路系统,其压力和流量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注浆管及喷嘴内不得有任何杂物。
注浆管接头的密封圈必须良好。
c做好每个孔位的记录,记录实际孔位、孔深和每个钻孔内的地下障碍物、注浆量等资料;d当注浆管贯入土中,喷嘴达到设计标高时,即可按确定的施工参数喷射注浆。
喷射时应先达到预定的喷射压力,量正常后再逐渐提升注浆管,由下而上旋喷注浆。
e每次旋喷时,均应先喷浆后旋转和提升,以防止浆管扭断。
f配制水泥浆时,水灰比要求按设计规定,不得随意更改,在喷浆过程中应防止水泥浆沉淀,使浓度降低。
每次投料后拌合时间不得少于3min,待压浆前将浆液倒入集料斗中。
水泥浆应随拌随用。
g高压喷射注浆过程中出现骤然下降、上升或大量冒浆等异常情况时,应查明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h一旦出现中断供浆、供气,立即将喷管下沉至停供点以下0.3m,待复供后再行提升。
i当提升至设计桩顶下1.0m深度时,放慢提升速度至设计高程。
j喷射作业结束后,用冒出浆液回灌到孔内,直至不下沉为止。
⑤废弃浆液处理喷射注浆施工中,将产生不少废弃浆液。
为确保场地整洁和顺利施工,在施工前拟在场地内设置泥浆池,泥浆在施工中抽排汇入泥浆池中,待泥浆固结后再外运处理。
⑥冲洗机具当高压喷射注浆完毕,应迅速拔出注浆管彻底清洗浆管和注浆泵,防止被浆液凝固堵塞(因故停工3h时,妥善清洗泵体和喷浆管道)。
⑦移动旋喷机具至下一孔位。
(2)质量控制措施①旋喷施工前,将钻架安放平稳牢固,定位准确,喷射管倾斜度不大于1.5%,桩心偏差不大于5cm。
②正式开工前应作试验桩,确定合理的旋喷参数和浆液配合比。
旋喷深度、直径、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③为使浆液因延时而不致沉淀和离析,及早提高复合固结体的强度,应掺入3%的陶土和适量的早强剂。
④旋喷过程中,冒浆量小于注浆量的20%为正常现象,若超过20%或完全不冒浆时,应查明原因,调整旋喷参数或改变喷嘴直径。
⑤钻杆旋转和提升必须连续不中断,拆卸接长钻杆或继续旋喷时要保持钻杆有10~20cm的搭接长度,以免出现断桩。
⑥在旋喷过程中,如因机械故障中断旋喷时,应重新钻至桩底设计标高并重新旋喷。
⑦制作浆液时,水灰比要按设计进行,严格控制,不得随意改变。
在旋喷过程中,应防止泥浆沉淀、浓度降低。
不得使用受潮或过期水泥。
浆液搅拌完毕后送至吸浆桶时,应有滤网进行过滤,过滤筛孔以小于喷嘴直径1/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