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间借贷的泛滥和互联网金融的泛化和无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14年3月底联合下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
这已经是专门针对非法集资的第三次做出指导意见或司法解释。
由此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对非法集资案件的重视,前不久“P2P非法集资第一案”也为正在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那么这些规定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何种影响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非法集资。
一、构成非法集资需同时具备四大要件: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
2、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
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
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4、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
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受害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从上述非法集资四大特征和最新出台司法解释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态度对富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P2P 模式的影响极其大。
简要分析如下:
关于P2P问题,之前央行曾经指出三条红线,这些红线其实就与非法集资有关。
具体如下: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
2013年11月25日,由银监会牵头的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网络借贷与民间借贷、农业专业合作社、私募股权领域非法集资等一同被列为须高度关注的六大风险领域。
中国式P2P网络借贷野蛮生长及其所遭遇的非法集资质疑,两者界线有望进一步明朗化。
如何界定P2P网贷与非法集资的界限?
央行对“以开展P2P网络借贷业务为名实施非法集资行为”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
第一类为当前相当普遍的理财,资金池模式。
即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此类模式下,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类是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
即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未尽到借款人身份真实性核查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借款人的名义发布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又称借款标),向不特定多数人募集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有的直接将非法募集的资金高利贷出赚取利差,这些借款人的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第三类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即个别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发布虚假的高利借款标募集资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贷还旧贷的庞氏骗局模式,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后用于自己生产经营,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
此类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
三、如何确保P2P平台能够回归撮合的中介本质?金信财富的运作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首先,金信财富打造的网贷平台“金信网”不直接经手归集客户资金,全部资金实施第三方托管,从根本上杜绝资金池。
其次,金信网在借款人审核方面实行三重风控审核。
最后,金信财富积极与有关监管机关,如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金融局海淀区金融办等主动沟通、申请报备,以备一旦出台相应信息披露的程序、规则时,金信财富可以第一时间充分披露,绝不搞旁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