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比较一、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性质1、中西方的不同用法《周易》:“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如何理解文化3、文化的性质民族性(地域)异质文化---不同性质文化同质∕同源文化---形似的文化文化之下可分出亚文化整体性:文化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继承性:文化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集中体现于民族精神之中时代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这个时代的特点。
二、进行文化比较的原因:1、中国历史的选择(中国往何处去,进行文化比较)①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前,有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比较,不存在文化比较。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造成冲击和影响,也不存在文化比较②1840年前后,即19C中期,开始进行中外文化比较。
·洋务运动:物质技术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层面;·抗日战争时期:救亡与启蒙的重节奏;·解放到70S: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后:文化热痛苦---热情、冲动---理智、冷静导致中华民族的发展出路2、全球化的矛盾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国家内部矛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于文化的差异上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3、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需要三、曾经的结论1、中国本位文化论:坚持中国文化的所有东西、新儒学2、中体西用3、全盘西化论陈独秀最早表达“全盘西化”思想;胡适1929年提出“全盘西化”,称之为“策略论”,改造中国文化的策略,矫枉必须过正,后改为“全面世界化”。
陈序经:“目的论”走“全盘西化”的道路,达到“全盘西化”的目的评价:不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是一个文化问题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上,的确在西化的道路上。
4、西体中用论20C80S李泽原《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提出西体:西方的物质精神和精神生产中用:①用于中国②把中国文化作为表现西体的方式5、“半盘西化论”、“全面西化论”等四、理论依据及特征1、理论依据: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多样化的统一性。
(MARX)统一性即同一性,主要有求同比较、求异比较。
文化比较大多数为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求异比较。
统一性理论提供比较的基础,多样化提供比较的异同。
2、特点:①观察视野更开阔②研究的过程更复杂③结论具有相对性在宗族之中,有名份,行为符合礼制。
国=家,对国忠,对宗孝,忠在孝前西方:个人主义的权利与自由,集体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综合。
伊壁鸠鲁学派:获得相对于别人而使自己幸福的手段都是自然的善希腊,罗马,各种改革,削弱血缘之间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削弱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资本主义时代: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幸福观:法国外交官:成功,金钱,爱情中国外交官: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中庸和平,崇力尚争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抑其血气之刚“质胜之则野,文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适度,恰当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崇文抑武老子“中道观”处世哲学:明哲保身,不为天下之光乡愿型:牺牲中庸的原则文学艺术:含蓄,优雅,宁静,淡然诗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西:功利主义利是庸于大多数人的需要社会最大的功利是所有人得需要得到满足,不管是否合理形成西方人们的竞争意识,冒险精神(中:礼让,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扭曲)对力的崇拜第二章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一、比较1、总体世界观中:天人合一西:天人有别(天人之分)道家:天地人,互不外在,统一于道儒家:一直关注“天道,性命”的关系孔子:“吾十有五而学”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其天也。
”2、内容:(认识论)中:人生哲学西:形而上学,认识论中:注重人世生活和政治生活(包括墨子),以求善为目的西:形而上学,追求本源,存在,本质认识论:观察人的活动,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求知求真为目的“认识你自己”:自己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单位(“自知之明”:将自己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充当某种角色把握身份)3、哲学精神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下的不同的个性特点中:道德精神,艺术精神“仁”的反应是“天道”或“天理”(儒),“天在内,人在外”(老庄)保持自然本性追求心灵愉快,对境界的追求,是精神生活的美感(道)礼乐制度,要求人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方法。
某种条件环境下用特定的音乐。
西:科学精神,宗教精神理性的动物,是对知识的追求,热衷于探险,征服世界。
追求真理,是永恒的,唯一的。
宗教追求神,也是永恒的,唯一的“哲学是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东西,向科学借助理性,借助宗教伸向那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罗素)4、方法中:直观,领悟,体验的方法践行理论践履:不是用实践证明理论的对错,而是用行动西:逻辑方法二、中西哲学的融合与沟通1、天人合一与天人有别的结合天人合一以天人有别为基础,则不是盲目的浑沌天人有别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则不会无限制地破坏自然2、直觉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结合直接方法很难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逻辑方法无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3、道德与理性的结合注重道德则忽视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求极大丰富的物质满足,难以有强大的精神境界。
第三章中西宗教文化比较一、宗教态度从原始宗教到文明宗教,原始宗教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是非理性的判断产生的宗教,文明宗教是理性宗教。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前800年—前200年中: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人本西:对彼岸世界的向往,神本中:西周:神本思想衰落,人本思想兴起礼乐制度→丧礼,祭礼更看其社会功能给神灵留些保留地,当人无所悲悼时,世界会很恐怖,遇到困境无法解决时,通常寻求帮助于此岸世界现实的先哲信仰建立于亲戚血缘关系上,与陌生人交往(先小人后君子)西:出生获得原罪,生来应赎罪,禁欲,迎接末日审判,在来世得永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通常寻求神灵的保护信任建立于信仰、神灵之上。
二、不同的宗教信念中:多元化唐的儒释道三宗合流,儒阶级等级差别,佛教三世说泛神(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多元化实际上等于没有宗教信仰西:一元化,上帝是人的尺度(人由上帝来衡量)三、不同的宗教体验中:乐感、现世的人生快乐禅宗:①佛即我心,我心即佛,世界万物是我心幻化的结果②见性成佛③不立文字春有百花秋有月,享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道教:追求长生炼丹:外丹(丹药)内丹(元气、气功)西:罪感,爱感(上帝是爱人的)带有原罪,期待上帝的拯救,并对上帝的拯救感恩四、王权与教权中:政权之下的宗教三武法难: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周武帝、唐武帝中国境边宗教想获生存空间,最基本是服从世俗权力,是政治权力之下的宗教西:与主权分庭抗礼的教会第四章中西学术思想比较一、中西学术的起源1、条件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大动荡西:古希腊罗马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只有当一切都充足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哲学“亚里士多德”2、侧重点中:巫史艺术,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儒道释为统治者墨子为下层劳动者的代表,而其社会政治上的建树掩盖了明辨上的成就,未建立起体系西:关注自然哲学,哲学家大都也是自然科学家,尤其关注天文学家,后发展成自然哲学,建立一个会理氏的逻辑体系(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二、中西学术不同的发展道路1、不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术问题探讨的是政治问题)中:学术服从于政治,政治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西:学术可以独立于政治之外,与政治相分离,自然科学与政治无关2、学术取向中:务实西:求真三、结局中: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未形成理论科学体系第五章中西语言文字比较一、语言声音符号:每种语言各自服从一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思维,文化三者的关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文化中:汉语得意而忘言,言不达意,言不尽意,强调意,认为言不够完善1、意、言与语法、语言的不同中:语义语言,突出词汇,灵活表达多样西:语法语言,突出语法,表达准确单一两者是话题和说明模式与主语加谓语模式的差别2、宽式与严式的不同3、整体领悟与结构分析的不同4、对偶与主从的不同英语除了现实之外,更重视超现实5、真实与虚拟的不同6、简约与庄严的不同7、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相对而言,汉语比西方语言发展稳定,有更强的继承性,两种语言都具有相当强的同化力二、文字:是对声音符号的记录1、字形:规范的方块字“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示、转注、假借)——汉字西方文字:字母拼音文字,象形文字的痕迹很弱2、字音汉字:多音西方文字:多音字较少,或者没有3、字义汉字: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西方文字:一字一义一义一字第六章中西文学比较一个民族的文字记录着这个民族心灵发展的过程一、神话1、共性特征①神话的思维基础,万物有灵的原始哲学②神话的表现手法,幻想神话③神化的载体:远古的诗歌或散文④神化的内容: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出现,氏族的英雄,洪水,猛兽等等与神有关的故事2、不同点(1)自然神与社会神中:有关人于自然、自然的神话较多,创世神话,体现华夏先民对生存环境的理解。
神话主人公即神灵绝大多数为自然神,具有原生态特征,神灵高不可攀。
神话的单一性,每个故事都单独成立,独立成篇,神灵之间没有谱系。
西:社会神,折射了从野蛮进入文明时代时期人类对社会的理解。
神话主人公即神灵具有社会性,监管社会职责,有些神直接反应社会观念(美神、智慧之神)神灵不完美,有各种缺点。
神话具有完整的统一谱系,故事情节连贯,神零件有血缘姻亲的关系。
(2)道德楷模与美的思想中:逐渐退去了原本的自然色彩,人格化,成为普遍人应该学习的楷模,成为一种道德符号。
西:追求感性化的美,几乎没有道德楷模的形象,神灵的个性品质具有多重性。
二、诗歌中国诗歌注重抒情西方诗歌注重叙事《诗经》、《楚辞》史诗《荷马史诗》《诗》言志,《书》言事具有很强的史料性,铺陈事件少量叙事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通过情节表现人物古代诗歌叙事具有非法性三、小说中:群雄竞逐与英雄的边缘化溯源可到宋元话本,明清成形追求英雄的共相,个体的特征不明显,是群体的人物组合各种英雄类型化(脸谱化),人物性格逐渐模糊→文以载道,俗文学不可登大雅之堂一些性格始终不变的人物往往成为中心人物的陪衬,被边缘化西:个性张扬与英雄情节崇尚个性,个性鲜明俗文学为商品,为纯情文学四、戏剧分为喜剧、悲剧、正剧悲剧:一种戏剧形式,现实生活中的结局,一种意识,文化观念(悲剧意识)1、主人公中:社会底层压迫很深的人物,尤其是如何,但很善良西:社会身份地位高贵,修养素质较高2、戏剧冲突中:主人公的各种悲惨遭遇,苦戏西:英雄人物与异己力量之间的冲突3、结局中:大团圆西:英雄的结局一定是死亡和毁灭,过程一定是悲化的4、中和美中:中庸,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