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
(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11)
编者按:
在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的‚‘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一教研主题的一组文章之后,王德久校长把杂志带到了教科室的办公室,希望教科室能够把这组文章刊登在校园网上,组织大家认真研修,在研修中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促进大家交流,教科室把这组文章分篇整理,并在校园网主页的‚处室专栏‛和教科室的博客上同时刊登,希望大家在教科室博客上积极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用教材教”意味着生本和自主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尽管字面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教材”,是把解读教材作为目的,其理论前提是“教材中心”。
传统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科本位,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展开的。
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
教师不敢越教材这个“雷池”半步,教师一篇篇课文讲,学生一篇篇课文学,生怕有半点遗漏。
教师教教材,总想把教材讲细讲透,自然也就总是感觉课时不够用,于是就加班加点,教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教材上。
在师生的眼中没有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和
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材成了至高无上的文本,师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
“教教材”,使学生误认“教材”就是“语文”,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但不一定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教教材”,学生可能记住了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一大堆知识,但不一定形成了语文能力,拥有了语文素养。
“用教材教”,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教,是把教材作为素材和工具,而不是把教材当作目的,它体现的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成教材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因此,教学的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基本材料或凭借,而不是唯一的凭借。
教师除了根据地区实际和学生实际,对教材有目的地加工、取舍、改造、重组外,还要主动去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材料,去开发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用教材教”,师生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成为驾驭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可用的知识;“用教材教”,教师就会满眼无不是语文,就会让学生“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获得主动自主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说:“编课本的初衷,我想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以示范、引路。
这只是‘一掬水’,课本之外,还有大量可
读的‘江河湖海’。
但现在似乎割裂了课本和课外,切断了‘一掬水’和‘大海洋’的密切勾连。
这样,学生读书的天地狭窄了,视野局促了,胸襟和精神都变得萎顿、小器。
这种不正常的‘贫瘠’状态亦急需改变。
”只有广大教师尽快深刻领会和把握“用教材教”的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外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彻底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让教材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用教材教”的基础依然是教材
“用教材教”并不是要否定和抛弃教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材依然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正是基于此,新课程倡导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范例”,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和重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尽管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的语文教材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浓缩了大量文化的精粹,提供了学生终生发展最基本和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
因此,教材仍然是学生必需的“范例”和“凭借”,是不可抛弃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要鼓励和提倡“用教材教”,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三、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再“跳出教材”
现在的新课程语文教材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这就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用教材教”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让教材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凭借和平台。
如有位教师上《社戏》一课,本来学生对这课并不感兴趣,可是经过师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们学习兴趣大增,尤其是平桥村孩子们那种无私、友爱、善良、厚道、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其次,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突破教材的束缚和局限,充分开掘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课是小说《水浒传》的节选,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加上《水浒传》电视剧学生大部分都看过,因此,学习本课时,有位教师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人物形象”上。
通过学习课文,他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的,进而告诉学生《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英雄都是作者依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英雄形象,接着他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水浒”英雄,以及作者是如何刻画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作文时注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并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
原著,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很多学生表示要认真读一下原著。
这位教师既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又引导学生“跳出教材”,丰富了教材内容,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再次,还要特别关注学生个人的经历、爱好、问题、想法、矛盾、困惑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
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一人知识面有限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通过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的师生共建。
例如,某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涉及文言文知识,如解释重点字词等。
有教师了解到,刚开学有些学生不愿意上来就学文言文,他们建议把童话放在第一课,不用背诵,还可了解童话的一些内容,待开学缓冲,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后,再加深难度。
教师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带领学生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世界,学习效果很好。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上)四篇课文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写作实践”是“春雨惊春清谷天”,“综合活动”是“口语交际: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有位教师觉得春天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把描写自然美景的课文放在春天来学,更利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于是他调整了教学顺序,把第五单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并且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以此进行“写作实践”和“综合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有人说课堂教学有二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第二种境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第三种境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当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想法、疑问、矛盾、困
惑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挣脱了教材的束缚,“跳出了教材”,获得了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用教材教”达到了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