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控制度一、制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配合好上级业务部门对本院临床科室和各村卫生室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对不达标的科室和卫生室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措施。
三、组织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对有关医院感染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对策。
四、负责医院人员的业务培训。
五、监督检查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六、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凡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七、监督进入医院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药械每季度查验“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对进口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无菌日期、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八、每季度检查卫生室一次,包括一次性卫生用品监测情况,毁形记录,各种无菌包内有无指示卡。
九、每月对全院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
十、定期检查全院污水处理及污物的焚烧情况。
院内感染管理医务人员职责一、负责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
二、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三、积极配合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工作,反馈和上报有关信息。
四、宣传、学习医院感染和监控知识,有关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五、协助值班人员对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掌握抗生素使用情况,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则。
六、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积极配合,动员全科人员认真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监控工作。
七、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开展工作,协调与病区医、护、患者之间关系。
八、督促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定,制度、计划、措施的贯彻与落实,及时反馈有关信息。
九、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做好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标本的收集,把好质量关,不弄虚作假。
十、实施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指导乡村医生工作。
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十一、共同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报告,降低漏报率,预防和控制感染。
十二、保管和整理好医院感染有关资料,并负责保密。
门、急诊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一、急诊科、儿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开,建立预诊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到指定的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二、肝炎、肠道门诊应做到诊、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采血及检验、注射与普通门诊分开。
三、候诊室坚持湿式清扫,定期通风换气。
四、各诊室要有专用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五、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传染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产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院内感染管理临床科室监控人员职责一、负责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
二、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三、积极配合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工作,反馈和上报有关信息。
四、宣传、学习医院感染和监控知识,有关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五、协助值班人员对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掌握抗生素使用情况,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规则。
六、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积极配合,动员全科人员认真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监控工作。
七、积极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开展工作,协调与病区医、护、患者之间关系。
八、督促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定,制度、计划、措施的贯彻与落实,及时反馈有关信息。
九、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做好医院感染微生物监测标本的收集,把好质量关,不弄虚作假。
十、实施消毒隔离工作制度,指导乡村医生工作。
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十一、共同做好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现报告,降低漏报率,预防和控制感染。
十二、保管和整理好医院感染有关资料,并负责保密。
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一、制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配合好上级业务部门对本院临床科室和各村卫生室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对不达标的科室和卫生室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措施。
三、组织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对有关医院感染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对策。
四、负责医院人员的业务培训。
五、监督检查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六、对全院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监测,凡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七、监督进入医院的一次性卫生用品,消毒药械每季度查验“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复印件”、“产品备案凭证或者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对进口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无菌日期、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八、每季度检查卫生室一次,包括一次性卫生用品监测情况,毁形记录,各种无菌包内有无指示卡。
九、每月对全院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
十、定期检查全院污水处理及污物的焚烧情况。
普通病房控制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一、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和必要的防护措施,并保持清洁。
二、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特殊感染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四、严格执行陪护及探视制度,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为了认真执行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防止医疗废弃物污染环境,预防、控制疾病的传播,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设立医疗废弃物管理小组(由医院感染小组成员组成)。
具体工作由护士长负责。
二、将垃圾分类,设专门的容器盛装,并在容器表面标识文字。
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先用消毒剂消毒后再排放。
传染病区垃圾用双层塑料袋包装。
四、检验科垃圾先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按照要求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五、注射针头、头皮针、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管等先毁型,再按照要求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等待专业机构回收。
六、垃圾处理人员在接收各科室医疗废弃物时,应在医疗废弃物登记单上签字。
注明销毁方式,执行者姓名。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1%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
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医务科。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培训底稿)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
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
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或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
包括: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
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
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
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2、尿路感染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
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伤口感染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
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4、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
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
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四、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1、主观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
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客观因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