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1.1 工作目的、任务本报告的编写是工作合同项目。
委托方是XX有限责任公司(甲方),是一个私营企业。
承包方是XX地质队(乙方),任务是提交《XX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详查报告》。
XX有限责任公司意向XX银、铅锌矿进行矿业开发,在XX地质大队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工程的加密工作。
其目的是为给矿业开发取得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本报告就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写的,目的是为采矿许可证提供资料。
乙方编写报告所需资料均由甲方提供,提供的资料有《XX银、铅锌多金属矿地质普查报告》及2008年至2009年期间甲方在XX银、铅锌多金属矿区矿化密集区内实施的平硐、斜井及钻孔地质编录、样品分析测试结果、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等。
1.2 位置、交通XX银、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XX北约5公里处XX一带,面积7.77 km2,地理坐标:东经X°X′X″-X°X′X″,北纬X°X′X″-X°X′X″。
矿化集中区即本次详查区位于矿区中部,为矿区研究程度较高及工程控制程度较高的区段。
勘查区由四个拐点组成,各拐点坐标见表1—1:表1-1其面积1.0km2。
XX银、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赤城县城北西部,距XX县城约20km,距XX乡—XX县城公路4km,矿区与其有乡间土路相通,交通尚属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因涉及泄密,图已经删除)。
区内无其它矿权设置。
1.3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区内地势北高南低,整个矿区最低海拔标高1180m,最高海拔标高1536m,相对高差354m;详查区最低海拔标高1282.7m,最高海拔标高1410.39m,相对高差127.79m,地势相对平缓,属中、低山区。
区内没有常年地表水系发育,仅有大大小小的冲沟,平时干涸,暴雨后有短时洪水。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蒙古高气压控制,冬季漫长而寒冷,冻土层1.5m左右,夏季短暂而凉爽,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6.4℃,最热7 月份,平均气温18.1℃,全年多风。
年平均降水量325mm,70%集中在夏季,年蒸发度1625mm,潮湿系数0.17—0.24,属湿度过低带。
矿区周围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莜麦、土豆、杂粮等。
经济作物有胡麻、白麻、甜菜、向日葵及错季蔬菜等。
农牧业生产落后。
赤城县为矿业大县,全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矿种有金、银、铁、铜、铅、锌等,矿产给全县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除此以外,其它工业发展滞后。
但劳动力充足,近年来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工、农、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矿区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周边村镇的机井内水量均很大,在矿区内掘井取水完全可满足可以矿山开发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
距矿区约5Km的镇宁堡镇有3. 5万伏变电站,而张家口市沙岭子电厂,其10—15%的发电量归地方支配,可保证电力供应。
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1990年XX大队根据《XX地区银金矿橄查找矿》项目的安排,对XX一带进行了初步评价。
通过沟系次生晕测量圈定出Ag、Pb、Zn、As、Sb、Cu组合异常,后经检查发现地表存在Ag、Pb矿化带,1991年填制1:2000地质草图1.00km2,对外围进行1:10000路线地质调查15km2,并进行少量地表工程揭露,控制圈定了部分矿体、矿化体。
1992年继续在地表矿化带进行较系统的工程揭露,圈出了较大规模的矿化体,但品位普遍较低,鉴于本矿点所处的地质环境及其矿化蚀变特征,认为该区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良好靶区位,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工作,从而为本次详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1994年6月—1994年10月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根据本队(94)政总字13号文件工作安排,在XX开展了地质概查找矿工作,在1994年12月份提交了《XX银金矿概查报告》,本项目属于《XX地区银金矿概查找矿》的一部分。
在XX银铅矿点投入的实物工作量有:(1) 1:2000地质、物探、化探综合剖面,共2条(激电中梯、激电联剖各一条)。
1400m(2) 槽探205.20m3(3) 浅井23.20m(4) 刻槽取样16件(5) 剖面次生晕样39件(6) 电性参数测量58块根据《XX银金矿概查报告》可知:老王沟银铅矿点为中生代期次火山斑岩型银铅矿床,成矿受控于次火山石英正长斑岩体,石英正长斑岩体中隐爆角砾岩是矿化的主要控矿构造,成矿时期为燕山晚期,成矿温度为中温,成矿深度较浅,成矿方式以交代为主,充填为辅;老王沟银铅矿点矿化以Ag、Pb为主,伴生Cu、Au,矿化相对集中,矿化体形态不规则,矿化幅度较大,具有一定规模;老王沟银铅矿点剖面化探次生晕异常明显,峰值较高,与矿化体对应关系较好,异常组合为Ag、Pb、Zn、As、Sb,具矿上晕特征。
2006年10月—2008年3月XX地质大队在本区内进行地质普查工作,主要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为:(1) 1:10000地质修侧15.0km2(2) 1:2000控制测量 1.0 km2(3) 1:2000地形地质测量 1.0 km2(4) 硐探100m(5) 槽探500m3(6) 基本分析样100个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矿带的规模、产状、空间分布情况和矿石的品位变化、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特征,发现了三条铅锌多金属矿带,五条铅锌多金属矿矿体,并对Ⅰ、Ⅱ、Ⅲ矿带铅锌及伴生主要元素铜、银矿资源量进行了估算,探求333+334级多金属矿石量45.98万t,Pb金属量0.85万t、Zn金属量0.643万t、Cu金属量0.221万t、Ag金属量24215.9Kg,其中333级矿石量16.28万t,Pb金属量0.32万t、Zn金属量0.253万t、Cu金属量0.061万t、Ag金属量9558.84Kg。
2008年4月编制了《XX铅锌多金属矿地质普查报告》。
1.5 本次工作情况2008年6月—2009年10月,XX有限责任公司在XX铅锌多金属矿区矿化密集区即Ⅰ—Ⅲ矿带开展了详细勘查工作,通过坑探、钻探、水、工、环调查、样品测试等工作,基本查明了Ⅰ—Ⅲ矿带主要构造性质、产状、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和工业类型;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基本查明矿床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
主要目的是提高矿床勘查程度,验证普查已经完成的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以及解释工作的可靠性,共施工钻孔14个,平硐7个、斜井2个,还进行了有关的地质研究工作,完成工作量如下:(1) 钻探14个3147.34m(2) 平硐7个2039.8m(3) 斜井2个915.7m(4) 坑道水平钻孔3个323.55m(5) 基本分析样品1518个(6) 组合分析样品35个(7) 化学全分析样品13个(8) 采集相关测试样79个我队在上述工作额基础上,由乙方提供相关资料,于2010年6月10日编制了该报告。
共探求332+333级多金属矿石量362.09万t,Pb金属量2.22万t、Zn金属量2.92万t,伴生Cu金属量0.0017万t、Ag金属量46962.11Kg。
2 区域地质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中段,处于两个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之间的活动性较强地带,亦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银、铜成矿有利地带。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单塔子群、红旗营子群混合岩、片麻岩、变砾岩和浅粒岩等;元古界为一套未变质得地台型滨海—浅海相富镁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粘土岩类;中生界广泛分布得陆屑—火山碎屑岩—熔岩。
其中太古界红旗营子群、中上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组、侏罗系张家口组,是华北地台北缘的主要容矿控矿岩系。
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复杂得构造格局。
有三条深断裂在本区通过和交汇,它们分别是北北东向乌龙沟至上黄旗深断裂,近东西向尚义—平泉深断裂和东西向丰宁—隆化深断裂。
均为控岩控矿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主要有龙关复背斜和茨儿营子向斜。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尤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发育。
不同期次岩浆活动形成得岩浆岩侵入体相互穿切、广泛分布。
即有太古代生成得基性—超基性岩体,又有中生代以中酸性—亚碱性为主得侵入岩和大面积火山喷出岩,如南猴、虎叫等岩体。
此外还有众多的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正长斑岩等脉岩。
(见1:20万区域地质图)2.2 区域矿产地质特征区域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繁多。
除万全寺银金矿外,尚有青羊沟铅锌多金属矿床,彭家沟银矿、黄土梁金矿、后沟金矿和火石沟银矿等,以众多的矿点和异常为本区域的特点。
它们之中即有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又有破碎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银金矿床。
根据以往资料可知本区矿点及矿化异常与上述众多矿床一样分布在赤城——平泉深断裂南北两侧的火山盆地边缘或红旗营子群、高于庄组、雾迷山组等含矿岩系中,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环境均显示了本区内成矿有利的特征。
3 矿区地质特征3.1 地层XX银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XX村北东1 km处,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地层,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火山岩沉积地层及第四系冲积,残破积层。
3.1.1 太古界红旗营子群(Ar2h)太古界红旗营子群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自下而上分为三层:第一层(Ar2h1)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第二层(Ar2h2)为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第三层(Ar2h3)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大理岩透镜体,该层亦为赋矿围岩。
片麻理产状:倾向10—35°,倾角50—65°。
3.1.2 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J3Z)侏罗系张家口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不整合于红旗营子群之上。
其岩性其岩性由上至下主要为:长英质沉凝灰岩(J3Bt)、流纹质凝灰岩(J3λη)、流纹岩(J3λ)、粗安岩(J3τα)等。
3.1.3 第四系(Q)在现代河流中主要为河卵石、冲积河砂、淤泥等,主要分布矿区西北部;在矿区南部、北部河谷的上游主要为残积的岩石碎块和残坡积堆积。
3.2 构造矿区内太古界红旗营子群(Ar2h)地层均呈单斜状产出,侏罗系张家口组(J3Z)地层平缓,局部可见小的褶皱构造,但两翼产状变化不大。
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为北西和北东向两组,均为控矿构造,成矿后期的破矿构造不甚发育,另外在石英正长斑岩体上部发育的隐爆角砾岩构造赋存于北东向构造带内,也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1)、北西向断裂构造(大西沟断裂):该断裂构造出露于矿区大西沟一带,地表沿伸约500m,断裂面光滑,呈舒缓波状,走向310°,倾角较大为近直立,断裂带内被石英脉充填,石英脉节理面上发育有褐铁矿、黄铁矿、孔雀石薄膜等,为金、银、铜矿化的控矿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