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预警机制一、橙色预警当消控主机报火警或接到电话报警后,消控人员立即派人前往消防主机指示的火警区域进行确认,如发现系统误报,寻找误报原因通报消控中心并要记录。
如果确认发现现场烟火时,预警机制升级为黄色。
二、黄色预警当接警确认现场起火后,应立即通告消控中心并上报。
通知发生火险部门经理,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应尽可能将火险扑灭在初起阶段。
之后查找起火原因通报部门经理及总经理,并做好记录。
若火势无法控制,开始发展蔓延,应立即通知消控火警升级为红色。
三、红色预警1、若确认现场起火且火势开始蔓延,应立即起动红色预警,并通知以下人员;<1>安全部<2>值班经理<3>工程部<4>客房部<5>前厅经理<6>财务部经理<7>餐饮部经理或厨师长<8>娱乐部<9>人力资源部2、等待进一步批示。
3、各部全体员工听到紧急广播后,你所在的区域部门没有烟火,请坚持在原地,不要惊慌,按照通知去做。
如有客人询问,应回答“正在调查,很快您会得到值班经理的通知。
”报警只有部门经理、总经理或者值班经理可拨打119,其他人员不可私报。
四、火灾发生的情况1、如果火灾发生在厨房:A、立即关闭所在煤气阀门B、关掉所有电源C、撤离时工作人员要先将客人疏散后再进行撤离。
2、总经理、夜值经理:A、接到报警通知后,迅速赶到现场B、负责全面的现场指挥C、做好灭火、疏散,向消防队求救的命令D、下达灭火,疏散,向消防队求救的命令3、娱乐部A、接到报警后,停止正常工作等待进一步的指示B、当接到撤离现场的命令后,娱乐部经理、主管要指挥服务人员引导客人疏散到安全区域C、服务员协助客人将私人物品收集带出现场4、人力资源部A、接到火警通知,做好撤离的准备工作B、当接到撤离现场命令时,总经办应与各部门取得联系,做好各部门调配工作,并将资料、档案保存妥当C、对疏散到安全区域的员工进行登记D、撤离时应从工作地疏散通道进行疏散5、工程部A、接到报警后,后勤部经理、值班工程师(主管)携带对讲机、手电筒迅速赶到现场B、关闭受影响的一切通风装置,要切断电源,关闭煤气阀门等C、协同消防人员检查消防水泵,排烟风机等是否运转正常D、检查应急发动机是否正常启动E、组织本部门人员配合灭火,保证其它范围设备的正常运转F、当接到撤离现场时,无关人员应以工作地点最近的消防疏散口进行疏散,疏散时关好门窗及电源。
灭火后协同有关部门将各项设备重新还原到正常位置6、客房部A、接到火警通知,立即赶到现场B、到达现场后与安全部、后勤部有关人员迅速取得联系C、根据现场情况,做好各部协调工作,在最高领导决定后组织客人撤离‘D、组织好各层服务到现场参加抢救疏散工作注:疏散客房客人时,先疏散起火层及毗邻的上下两层,其它层等待进一步通知7、前厅部A、紧急广播响后,停止正常工作,等待主管指示B、行李员抬担架到现场,以便将受伤人员抢救到安全地点C、根据现场情况,做好撤离准备,要从最近的安全出口进行疏散D、接到撤离命令后,前厅经理和主管安排人员到安全出口,引导客人有秩序的撤离到指定的安全区E、需要将客人安排到其它饭店时,应立即与其它饭店取得联系8、安全部A、接到报警后,安全部经理携带钥匙、对讲机、手电筒迅速赶到现场B、消防及警卫人员携带对讲机、手电筒、灭火器赶到现场,向安全部经理报到C、消防及警卫人员听从指挥,负责灭火D、火势较大时,消防专业人员应着消防战斗服、消防面具,携带灭火器赶到现场进行救火抢险工作E、警卫人员维护现场秩序,以防无关人员进入火场,避免发生偷、抢、盗F、派人在门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并带到火灾现场,确保消防通道畅通G、按指示疏散现场周围人员及住店客人H、安全部办公室留守人守候,以备急需I、做好现场各部门协调工作J、总经理不在场时,负责现场的组织工作,并遵照在场的最高领导做出是否通知消防队和人员疏散的决定后负责落实总经理到场后,立即报告现场情况,听从指挥五、贵重财务及人员的疏散客房部核实客房人员撤离后,将房门锁好,并在空房门上挂上“空房”标志,证明房内无人。
PA人员在撤离时,要检查洗手间是否有人,并从最近的安全出口疏散后勤部将电梯迫降至首层,待消防队使用。
所有人员疏散,切勿使用电梯,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控制好客人情绪,维护好现场秩序。
六、所有撤离人员一律到前广场集合,由各部门经理对当班人员进行清点,并将结果记报至现场总指挥。
关于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工作预警机制的思考中国消防在线|时间:2013-01-09|文章来源:南通消防支队|作者:姜晓继陈辉所谓预警,就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事故和掌握的信息,对有可能发生的某类事件、事故进行预报、告诫,提醒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所谓消防安全工作预警,就是对防火、灭火工作进行有侧重的预报,让消防部门以及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有重点地开展防火和加强执勤备战工作,提高防御火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事故发生。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建立消防安全工作预警机制谈几点设想。
一、做到三个结合,坚持信息服务实战,确保消防预警工作科学准确在搜集信息、发布预警公告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基层工作相结合。
信息源头建设的好坏,决定着预警工作的成效,消防信息主要来源于基层大、中队和派出所,与基层基础工作密不可分。
近年来,虽然各地十分重视消防信息调研工作,但由于基层基础工作不够完善,消防信息工作普遍存在量少、质差等问题,信息的深度、广度和鲜活度不够,成为影响消防预警机制的“瓶颈”。
二是与业务工作相结合。
在信息研判分析过程中,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数据、轻本质的倾向,既要从宏观上分析问题,摸索规律,指导决策,又要从微观上加强分析对比,为加强各项消防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日常工作中,各单位要从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相处罚,坚持经常性研判与针对性研判相结合、实际研判与预警研判相结合、机关部门研判与基层单位研判相结合,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研判和预警机制。
三是与科技强消工作相结合。
目前,在各项消防业务工作中,火灾统计管理已有比较完善的分析软件,已经具备了网络版的特点,可以实现火灾信息网上传输、实时共享和自动分析对比。
防火、灭火业务方面,警务平台社区消防模块应用、警用地理信息平台正在加快应用中,数据录入、平台指令下达还不完善,大部分业务工作信息、数据仍靠手工台帐,实行纸质管理,处理耗时耗力、效能低下。
在信息化时代,必须不断加大消防业务应用软件平台的开发利用,加快防火灭火专业数据共享,建立高效运作的消防信息综合系统。
二、构建四个网络,拓展信息搜集渠道,建立和完善消防预警机制消防安全预警工作其实各地都已经开展了,只是没有从组织上、制度上去完善和落实,没有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因此,笔者认为各地应当结合辖区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的通报消防安全形势,发出预警公告,将会更加有效地指导部队和地方有针对性的开展消防工作,更加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更加有效地改善区域性消防安全环境。
建立消防预警机制,必须将消防信息工作置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消防安全预警网络,为科学决策提高保证。
构建消防预警信息的政府网。
要与建设、规划、文化、工商、卫生、教育等消防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保持固定的联系渠道,建立联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互通情况,掌握各部门行政审批发证等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排查消防行政审批中存在的漏洞。
构建消防预警信息的社会网。
要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和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社会各单位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及时提供各行业、各单位安全管理方面的情况和经验,确保消防部门有针对性地部署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构建消防预警信息的群众网。
各级消防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措施,受理群众反映的消防安全问题,从中排查消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构建消防预警信息的官兵网。
要教育广大官兵尤其是基层官兵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报送预警信息的意识,提高敏锐性,善于发现、捕捉和收集各类信息。
要充分发挥派出所民警贴近群众、服务基层的优势,在第一时间内收集重要信息。
三、把握五个重点,建立信息研判制度,充分发挥消防预警工作的效能对于搜集的各类信息,要定期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判断常见火灾隐患的成灾率及火灾的后果,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其主要方面有:一是定期进行火灾事故分析。
在做好火灾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各项火灾数据,从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单位性质等方面,寻找火灾发生的客观规律。
如针对火灾事故伤亡人员中弱势群体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呼吁全社会开展关注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行动。
对公众聚集场所夜间火灾事故多发的情况,及时部署开展错时工作检查。
二是深入开展典型案例分析。
要抓住具有代表性的违法案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让其他单位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诫,防止火灾和违法行为发生。
如通过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疏散通道堵塞、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等,及时部署开展习惯性违法行为和消防产品的专项整治等活动。
三是结合季节特点进行分析。
要抓住季节变化和重大节日及重大保卫活动,督促社会关注阶段性或区域性的消防安全,提醒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加强值班和防火巡查等工作,明确防火、灭火工作重点,控制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针对清明期间使用明火较多和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等情况,提醒相关单位做好重点防范工作,提醒各类专职及多种形式消防队加强执勤备战工作。
四是认真吸取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
针对周边或其他地区发生的典型的重特大火灾事故,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分析排查本地区类似场所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杜绝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五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
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有前瞻性地规划和加强消防工作。
如制定“十二五”消防规划,根据各类经济开发区和新区建设实际,及时配套完善公共基础消防设施,重点区域要规划建设消防站。
对于生产工艺和流程发生较大变化的工厂企业,要及时对其防火设计进行论证,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