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2
3.1.2 管板
3.1.3 管箱 3.1.4 管束分程 3.1.5换热管与管板连接
3.1.1 管束( tube bundle )
光管
换热管型式 翅片管(在给热系数低侧 螺旋槽管 螺纹管 φ19×2、φ25×2.5和φ38×2.5mm无缝钢管
强化传热管
换热管尺寸
φ25×2和 φ38×2.5mm不锈钢管 标准管长1.5、2.0、3.0、4.5、6.0、9.0m等
换热管材料
碳素钢
低合金钢
石墨
金属材 料
不锈钢 铜 铜镍合金 铝合金 钛等
非金属 材料
陶瓷
聚四氟乙烯等
二、横向流中的管束
在管束中,通常管子按左
图所示的正三角形,转角正
三角形、正方形、转角正方
形等四种形式排列。其排列
角依次为30°、60°、 90°与45°。正方形排 列的管束也称顺列管束,其
小管径
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增大、结构紧凑 金属耗量减少、传热系数提高 阻力大,不便清洗,易结垢堵塞 用于较清洁的流体
大管径
粘性大或污浊的流体
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优先选用较小管径;
管子数目的选择取决于流体流量和允许的压 力降;应该 将管内的流速处于推荐的速度范围内
正确选择高压换热器用换热管标准 建议采用JB/T10523-2005(管壳式换热器用横槽换热管 )标准,不选择GB6479-2000(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 管)标准。因为进行设备水压试验时,如果其试验水压超 过20MPa时,所采用的换热管能够承受设备水压试验压力 值的压力,如果依据GB6479-2000 标准而采购换热管时 ,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则会使采购的换热管虽然在说明 上能够符合该试验的最大压力,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换热管无法承受试验水压最大压力值致使事故现象 屡屡发生。因此,在设计时不建议选择GB6479-2000标 准。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40
3.1.3 管箱
管箱是由封头、管箱 短节、法兰连接、分程 隔板等组成。增加短节
的目的是保证管箱有必
要的深度安放接管和改
善流体分布。
图 3-6 管箱结构
管箱结构(a)
特点:清洗要拆除管线
隔板
适用场合:适用于于较 隔 清洁的介质
箱
图 3-7管箱结构(a)
(a) (a)
管子排列方式
它三种统称为错列管束。
流体进入管束前的主流速度为vo,在管子 之间间隙处的流速为v,为便于计算,两者 间的关系示于下表。
管间隙中的流速v表
排列形式 正三角形 转角三角形 正方形 转角正方形
排列角 30° 60° 90° 45°
v/(m/s)
P P - d 0 3P 0 ( 2 P - d) P P - d 0 P ( 2 P - d) 0
挠性薄管板结构
(1)法兰与壳程流体 不接触; (2)管板与壳体有过 渡圆弧,可以减少管 板边缘的应力集中; 而且壳体很薄,所以 管板具有一定的弹性 ,可以缓冲管束与壳 体之间的热膨胀。 缺点:加工复杂。
2015-4-12
(d)
Qust ——管壳式 34 换热器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椭圆形管板
以椭圆形封头作为管板,与换热器壳体焊接在一起。 受力情况比平管板好得多,可以做得很薄,有利于降 低热应力;适用于高压、大直径的换热器。
最大布管圆直径应在 GB151-1999 所规定范 围内。 DL=Di-2b3 、B3=0.25d 一般不小于8mm
固定管板和U形管换热器管束最外层换热管外 表面至壳体内壁的最短距离为0.25d(d——换 热管外径),且不宜小于8mm。 DL=Di-2b3 b3=0.25d一般不小于8mm。 浮头式换热器从结构上考虑。
(b) (b )
管箱结构(b)
隔板 箱盖
(1)
特点 管板
隔板
1. 清洗时不要拆除管线 箱盖 (2) 2. 用材较多
(b) 图 3-7 管箱结构(b)
(b)
(c) (c)
管箱结构(c)
隔板
)
管板 隔板
2)
箱盖
避免管箱和管板连 接处的泄漏,检查、 清洗不方便,很少使 用。
图 3-7管箱结构(c)
2015-4-12
差应力)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管板的厚度。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30
相对于GB151-1999、
薄管板式换热器
TEMA计算所得的厚度要 薄得多的管板,一般厚度 为8-20mm;主要有以下 的几种形式; 贴面式(德国):管板 焊在设备法兰密封面上 (图a),当管程为腐蚀 性介质时,由于密封槽开 在管板上,法兰不用采用 耐腐蚀材料。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及强度分析 (二)
保定金能公司
3、管壳式换热器的结 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
管程——与管束中流体相通的空间 壳程——换热管外面流体及相通空间
管程
壳程
图3-1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图
管程
( a) BEM立 式 固 定 管 板 式 换 热 器
3.1管程结构
3.1.1 管束
过程设备设计
( c)
焊入式(原上海医药设计院):管板焊在
2015-4-12
壳体上(图c)。壳程有腐蚀性介质时,法 兰不与其接触,不需采用耐腐蚀材料,而 且管板离开了法兰,减小了法兰力矩对其 的影响。同时管板与刚度较小的筒体相连 ,有助于减少管板的边缘应力。 Qust ——管壳式
33 换热器设计
过程设备设计
• 介质流经折流板缺口是垂直正对换热管,冲刷换 热管外表面,传热学上称为错列,介质流动时形 成湍流,对传热有利。因此,对无相变的换热器, 因其传热与介质流动状态关系较大,宜采用正三 角形排列。正三角形排列用于壳程介质较清洁, 换热管外不需清洗。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5
可以参阅相关的文献。
目前大多数采用ANSYS软件进行设计。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38
双管板间间距的确定:
(1)采用双管板结构时,一方面由于制造钻孔的原因,两 管板间产生管孔错位,另一方面两管板的不同温度,会 产生不同的膨胀或冷缩,管板的径向变化也不同,这时 管板对换热管产生横向剪力和弯曲力,影响换热管与管 板连接处的强度及严密性,导致泄漏现象的发生。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36
2 2
用于严格禁止管程
3 3
4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壳程介质互相混
合的场合。
方法
从短节排出;短节圆筒 充入高于管程、壳程压 力的惰性介质。
图3-5 双管板结构 1—空隙 2—壳程管板3—短节 4—管程管板
1 1
双管板换热器的管箱壳体、封头、壳程壳体、 管箱法兰及开孔补强的设计计算与普通固定 管板式换热器相同,关键是管程侧管板和壳 程侧管板强度的计算。 GB151没有计算方法; 可按照单板计算,结果偏安全; 内外管板厚度可以不一样;
2015-4-12
Qust ——管壳式 35 换热器设计
当换热器两程之间的物料相混合,将会产生以下严重后 果时,就会采用双管板式换热器: (1)腐蚀:管程和壳程的介质不接触时没有腐蚀发生,一旦 两种介质发生接触混合后,会导致设备严重腐蚀; (2)环境保护:若一程为极度危害介质,渗透至另外一程时, 引起其极度危害介质大面积的波及,如波及到冷却系统及 加热系统等; (3)安全方面:当两种介质相混合后,会产生燃烧或爆炸; (4)产生反应:当一种介质与另一种介质接触后,使一种介 质化学反应受到限制,或不产生反应,或两种介质接触后 发生聚合或生成树脂状物质; (5)催化剂中毒:当一种介质与另一种介质接触后,造成催 化剂性能改变或化学反应。 (6)产品不纯:当一种介质与另一种介质接触后,可能会污 染产品,使产品质量下降。
流体无腐蚀性或有轻微腐蚀性时,管板采用压力容
器用碳素钢或低合金钢板或锻件制造;
腐蚀性较强时,用不锈钢、铜、铝、钛等材料,为 经济考虑,采用复合钢板或堆焊衬里。
高压换热器的管板与管箱壳体的连接一般不采用
法兰连接,而是将管板和管箱对接焊接或锻成一 体,目的是防止泄漏。
当处理高压腐蚀性介质时,管板应采用复合管板,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a)
31
过程设备设计
镶平式(原苏联
ГОСТ标准):管板焊 在设备法兰内,并将 表明车平(图b)。不 管管程或者壳程有腐 蚀性介质,法兰都需 采用耐腐蚀材料,而 且管板受法兰力矩影 响较大。
图 薄管板结构形式
(b)
2015-4-12
Qust ——管壳式 32 换热器设计
(2)由于两块管板间的管束不能用于传热,过大的间距会 浪费管子的表面积。
(3)液压胀管器的胀杆长度。
(4)两块管板间距能够保证在管壳程压力试验和气密性试 验时,用于观察检漏的最小空间。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39
假设换热管为内管板固定的柱
(如图所示),确定间距G
2015-4-12
质较脏,换热管外需清洗场合。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8
原则
无论哪种排列都必须在管束周围的弓形空间 尽可 能多布管→传热面积↑,且可防壳程流体短路。
管心距:保证管子与管板连接时,管桥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影响因素
清洗难易 传热效果
结构紧凑性
取值:t≥1.25d0 (保证管桥强度和清洗通道)
2015-4-12 Qust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7
螺纹管
螺纹管外表面积,一般可为光管外表面积 的2~2.5倍。螺纹管使用在管外结垢比较严 重的场合,当有脆硬的结垢发生时,往往 沿着翅片的边缘形成平行的垢,当温度发 生变化会引起管子伸缩,使垢自行脱落, 重新露出翅片金属。 不适用于固体粉尘含量较高或易结焦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