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及解析(2013-01-05 19:55:1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专业硕士考前辅导——写作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波音与麦道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民用飞机的市场,欧洲的飞机制造商深感忧虑。
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但还是争取了合作的途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决定共同研制大型宽体飞机,于是“空中客车”便应运而生。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于1997年一致决定组成新的波音公司,以此抗衡来自欧洲的挑战。
今年的考题难度不大,与往年真题类似的是,命题者在审题上没有给考生设置什么障碍,无论考生写论说文的水平如何,都能很快入题。
有的考生写的主题是“穷则变、变则通”,虽然没有契合材料所暗示的“合作”主题,但只要结合材料作分析,能自圆其说,也不至于得低分。
但必须指出的是,材料写了两个竞争导致合作的案例(欧洲飞机制造商与波音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了空中客车公司的成立;波音与空中客车公司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了波音兼并麦道),如果只写竞争的重要性,偏题就比较明显了。
今年的主题契合了系统班曾经讲过的一道题目:“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来得及品出鲜鱼的肉香,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
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忍饥挨饿,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
可当他已经看到远处那片蔚蓝色的大海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用完了,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世。
生活中有类似故事里人事的现象吗?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
”此外,在系统学习阶段以及冲刺阶段,我曾多次强调09年10月真题写“团结合作”这个主题,最好模拟写一下,很可能会再次考到;在冲刺阶段的串讲讲义里面还专门给出了“团结合作”为主题的范文,其中的不少语句可以直接运用到这次考试中来。
如果认真研读过这些材料,相信同学们拿到考题应该感到胸有成竹。
以下,再结合这个题目,做一些具体分析,给出一些论证角度。
这些角度的每一个要点,考生未必需要面面俱到,只要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结合材料作分析了,作文就会比较成功。
其实这些思考的角度,正是串讲阶段所强调的“成本—效益”分析。
立论:生存需要结伴,发展需要合作为什么发展需要合作?1. 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分工、精力的有限性、优势特长2. 合作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可以使各项成本下降,这既是企业的效益,也是社会的效益;3. 合作将导致竞争的秩序化:竞争固然好,但是生存的法则除了“优胜劣汰”之外,还有“适者生存”,生存才是目的,竞争只是方法;4.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局部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所以需要建立共赢的格局。
5. 引申:个人的发展(优势特长、精力有限……)欧洲一体化不合作的坏处:1. 资源的分散使用导致企业、社会成本虚高2. 重复投资3. 缺少核心竞争力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 竞争的着眼点是自身的优化,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只是附属品,不是根本目的。
如何合作1. 长远的眼光:放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2. 宽广的胸襟:对于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接纳3. 分享的心态:共同进步,实现双赢4. 学习的胸怀:空杯心态5. 正确理解企业的真正目标:盈利,而非战胜竞争对手全面的考虑A:新的理念:竞合1. “竞合”的主要精神,在于共同创造价值。
2. 企业的真正目标,是追求本身的盈利,击败竞争对手只不过是手段,因此企业要以“利润”而非“胜利”为荣。
3. 通过同业合作,可吸引更多数量的顾客,能令整个行业人人受惠,这才是皆大欢喜的双赢策略。
4. 市场竞争中,除了同行还有外行,因此“竞合”还有一个功能,是与其他竞争对手制造声势,防止新的竞争对手加入。
全面的考虑B:向现实引申:中国应该怎样做?1. 整合兼并,优势互补:整合国内力量,让同行业厂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善长的坚决砍掉,这样我们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参与国际竞争。
2. 国际联盟,取长补短: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并不是想消灭中国企业,而是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我们明确了他们的目标,那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走战略联盟的道路,与国外企业进行资金联盟、技术联盟、或者市场联盟,共同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进一步的思考:一味提倡企业合作也会带来问题1. 市场调节的结果是从竞争走向垄断,是大量的弱者被淘汰,是强者凭借其技术、资源、信息和组织权力掠夺弱者。
2. 企业巨头的兼并会带来垄断力量的增长,使企业可以滥用垄断地位索取高价,这是社会代价。
3. 那么究竟如何权衡呢?只能用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即只能用管制的办法来反对垄断者滥用垄断地位。
2012年1月MBA管理类联考大作文解析(2012-01-09 13:30:19)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专业硕士考前辅导——写作57. 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运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之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
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个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职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
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要说今年的论说文考题,真可谓又创命题水平的新低。
专业硕士的学习本来就重实践,你在选拔中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却去讲什么“中国学人死症”,不是舍本逐末吗?有多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话题值得去选,偏偏搞了一个科学硕士更应该关注的“学人”的问题。
再说,以这段半文半白的语言作为题干,命题者是预设所有考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吗?这样的预设是大纲曾经给出来的吗?试想一个人,就是不懂文言文,他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了吗?有些理科生,他们的文言功底可能早就还给了中学老师。
这样的门槛,有不公平之嫌。
不要争辩说一名好的管理者必定是哲学家,必定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请这样说的人拿着这个题干找德鲁克、乔布斯看看去。
再再说,熊先生当年所言,是否以偏概全?是否囿于其当时所处时代?即便对现实有指导作用,其分析是否可取?是否可信?能否反驳?——显然,面对这样一个题干,稍有考场作文常识的人都不会也不敢去反驳之。
考了半天批判性思维,跋山涉水经过了逻辑和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洗礼,命题人在大作文这儿告诉你:还是得按照上面的、权威的意思说。
恶心吧?恶心也得写。
还得认为熊先生说得太精辟了,太一语中的了,太发人深省了;这话说了半个多世纪了到现在这种现象还变本加厉了,这真是……太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优越性了(后半句就算了)。
看到有不少同学写了“坚持”、“不跟风”等等,不错,都可以。
不过我还是觉得,扣题最准确的立意,得写“学人”如何。
考虑到大部分人都不这么写,法不责众,也就罢了。
熊先生这段文字有一个中心:“吾国学人,总好运逐风气”;两个基本点:遇事无从深入、非主流尽皆荒废。
后两者是前者的不良后果。
所以你只需要做痛心疾首状,表示两个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啊……就这样,这就是评论。
你也可以做深沉思索状,后果那么不好,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呢?要求大家都去学习冷门,这个就如同柏阿姨强迫路人捐款一元那样无耻和无聊。
干脆,还是说大家要沿着自己的兴趣去钻研、深入探讨,不要对于社会潮流趋之若鹜……估计你这样写也不能真的说服自己,不然考MBA干嘛?下午干脆就不要来了。
命题者不过是很暧昧地向我们抛了个古装的(文言的)媚眼儿,我们就只好顺从地分裂了。
又及:此文的写作,可以参考我在2012年1月3日凌晨一点在博客中发的、模考班要求大家考前务必要看的四篇文章之一,文章如下:想成大才,就剪掉不必要的枝桠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剪自己的枝桠。
广度和深度的探讨,你赞成“博大”,还是“精深”?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
他承诺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不停追,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
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彻底,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追的,或者追得不彻底的,肯定会一无所获。
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
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
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大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
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
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
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
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借用不太恰当的比喻。
这种人,像孙悟空,猛一看,很有本事,但行事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无突出的主业,其结果,就会为了几个没有多少价值的蟠桃,搅和坏一堆事情。
其所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所贡献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言,大多是负面的。
其产生的价值,远比不上一个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甚至有点迂的唐僧——他只锁定一件事情,但却做得很成功。
在公司,这种人还会变成一种坏榜样。
因为其多才,所以很多人羡慕,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也分不清此中轻重,喜欢和偏爱他的话,必然会产生示范作用。
而那些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观。
在他的工作能力还没有形成前,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里,不选中自己的主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也干,什么也插上一杆子,所有自己感兴趣的都平均用力,其结果,必然是样样平常,样样稀松。
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在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职场里,注定就会变成泡沫和浮云。
一个人,犹如一棵树。
在它刚刚发芽的时候,它有很多叶子,比之于人,我们觉得他有生命力;在慢慢长到我们看见的时候,开始抽枝,会有很多个枝桠长出来,这也可以视为多才多艺。
但接下来,如果要让它成长的话,必需开始分主干,要有主次,如果不把主干之外的枝桠剪掉,它就会向各方面平均用力。
这样长成的树,就没有什么价值。
小小的时候,还可搏个可爱,人们可以拿去当盆景欣赏。
如果长大的话,肯定只能当柴烧。
如果树是被动的话,那么,我们人就是主动的,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剪自己的枝桠。
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