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忙碌盲目茫然《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雨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提要】要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大任,首先要完成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完善。

否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是枉谈,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其地方落后,但头脑不能落后,要通过学习,使教育思想达到教育发展的最前沿,而两只脚要脚踏实地地站在校园的沃土中;一个教师,在工作中应不断淘汰自己,更新自己,创造自己!真诚希望我们的教师争做——慈爱之师、思想之师、学习之师、研究之师、智慧之师。

一、慈爱之师慈爱:就是“慈母之爱”——极大地包容。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慈故能勇”——女子虽弱,为母则强。

西方故事:一个小偷出狱后,去教堂偷“烛台的故事”。

慈爱——偏重个体性,你最特别,不可替代的最高境界的情感,真正的爱一定是发展到我内心里面真实的自我的部分。

例如:红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思想之师教育思想,是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教师也是如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的话:“劳动给生命之灯添油,而思想把灯点燃。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具备教育思想。

如果没有教育思想,工作虽然很认真,但缺乏科学性、方向性;虽然很勤奋,那只是在盲干、蛮干、傻干;虽然“俯首甘为孺子牛”,虽然“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那也只是一头鼠目寸光的“盲牛”,自然也就缺乏尊严。

1、何谓教育思想?简单地说:教育思想就是自己对教育的与众不同的认识、见解与判断。

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的灵魂。

有了教育思想,对教育问题就有了更敏锐、更深刻、更透彻的认识;有了教育思想,有时虽然失败了,也能够迅速找出原因,马上鼓足信心,战胜挫折,继续下去,并能重整旗鼓,否则将会一败涂地。

我们说:教师“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2、教育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思想、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观念,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看法。

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行动。

古今中外,观念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层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我们都称之为教育观念。

可以说教育的每一个问题都存在着教育观念。

而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善于不断创新,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要具备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要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先进的观念。

教育思想是人们先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在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念,即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然后经过整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其中,教育认识解决了人的“知与不知”的问题,这是前提;教育观念解决了人在教育工作中的“行为问题”,这是关键;而教育理念则解决了“价值观”的问题,这是目标。

有无教育理念,是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区别,也是未来教师不同于以往教师的重要标志。

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大部分来源于学习与继承;二是一小部分来源于自我教育实践的反思、总结与提升。

例如: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对学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体现了孔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思想。

再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体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原则。

还有: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孔子特别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践行教师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这些至今还是我们继承、发扬和创新的财富。

三、学习之师为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逐步养成学习的自觉与习惯。

一要“学乐”。

学习并快乐,快乐才能持续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认为“学乐精神”是中国孔子最先提出来的,授予大奖。

孔子的《论语》中有二十章500多条语录,其中没有一个“苦”字。

《论语》中为我们所呈现的就是孔子与弟子们的“学游群乐图”。

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和程颢说:我们读《论语》就是学“孔颜乐处”。

首先是好学。

例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其次是学乐。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庄子在《渔夫篇》描述:“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多美好的“师生群乐图”啊!这是孔子一个人的图景,也是一个民族的图景,更是人类心灵生活的图景。

这是孔子在春秋乱世中的安宁,也是他的沉着与潇洒!孔子的快乐:一是来源于学习;二是来源于朋友;三是来源于别人的不理解。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会碰到许多“不理解、不认可、不表扬、有误解、有误会、有埋怨等等;不为蝇头小利、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苦恼,你就成为君子了!★当下的学生学习状况:“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艰苦、恐惧大家看过高考、中考后学生“撕书焚书”的场面吗?要让孩子体悟并建立“学习是快乐的事情”的意识。

把学习看做思想的开光什么叫做“开光”?给佛的铜像腹中装五谷,头里装经文叫做开光。

那么,给人的头脑里装书籍、装知识就是给人“开光”!有人时我“如琢如磨”,无人时我“如切如磋”。

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校园。

毛泽东在逝世最后24小时还叫护士和秘书给他读书,践行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乐精神”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毛主席对于学习作了精辟而通俗的表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进步快的人应该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三天不学习撵不上刘少奇。

海尔的企业文化: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二要“虚静”静——从安静→平静→宁静。

安静——外界环境的安静;平静——内心的平静,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宁静——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蓄势待发的力量。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生慧,静能产生创新思维。

——知静、入静、静悟。

心静如水、宁静致远。

教育家孙维刚说:“神圣的课堂要保持安静,美丽的校园要保持干净。

”静产生科学家:牛顿在寂静的果园里静观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在喝茶的时候,静观茶壶蒸汽顶开壶盖,发明了“蒸汽轮机”。

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静思顿悟发现了“浮力定律”。

我们最好每个月要有“思考周”(美国总统一年两次休假),中国人最讲究“修身养性”。

许多事物:“只有放下,才能承担,只有空,才能有,只有休息,才能长征”。

一切都要从“心”开始。

你每天能“静坐静思”一小时,你就是人才;你每个礼拜能坚持“静坐静思”,你就是天才;你要能坚持三个礼拜、三个月,你就是“释迦牟尼、爱因斯坦”┅┅我们扪心自问:你给自己的“心”放过假吗?你让自己的“心”安静过吗?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七天“顿悟成佛”。

孔子讲的最好的一节课弟子“曾参顿悟”了,孔子一笑走了“吾道一以贯之。

”四、研究之师教育科研就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人类社会的前进得益于教育,而教育成为一门科学,则是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结果。

教育事业造就了教育家,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因而学校既是培养教育家的摇篮,也是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沃土。

从教学实际看,加强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五、智慧之师一提到智慧,人们就会联想到:姜太公、阿凡提、诸葛亮,尤其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空城计”。

这是因为诸葛亮有着高于常人的智力和能力,人们把它看作是智慧的化身。

王玉恒在《认识人的智慧》一文中对“智慧”作了介绍: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等众多要素。

其中智力、知识、非智力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现代教育观:首先表现为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打基础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的宗旨。

基础教育要给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在教育工作中,爱心是基础,发展是宗旨,育人是目标。

(2)现代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育对象的态度。

现代教学观就是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3)现代学生观: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

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认识到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天然合理的。

(4)现代评价观:教育评价的目的首先应该服务于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差异的天然存在,基础教育的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