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ppt精品课件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ppt精品课件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4)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需要,分组实验获得平均值。 (5)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 怎样的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 n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所得数值乘以n×2.5×104,即为10mL酵母菌液中酵母菌个数。 (7)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适应期 增长期 稳定期 衰退期 时间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 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 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 位水体 该鱼的 产量有 可能相 同
3.物体的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则 它们的 合运动 一定是 直线运 动 4.若两个互成角度的分运动分别是匀 速直线 运动和 匀加速 直线运 动,则 合运动 一定是 曲线运 动 5.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 验研究 中发现 ,低浓 度的生 长素促 进细胞 的伸长 ,但生 长素浓 度增高 到一定 值时, 就会促 进切段 中乙烯 的合成 ,而乙 烯含量 的增高 ,反过 来又抑 制了生 长素促 进切段 细胞伸 长的作 用。 6.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 验研究 中发现 ,低浓 度的生 长素促 进细胞 的伸长 ,但生 长素浓 度增高 到一定 值时, 就会促 进切段 中乙烯 的合成 ,而乙 烯含量 的增高 ,反过 来又抑 制了生 长素促 进切段 细胞伸 长的作 用。 7.先用低 倍镜找 到叶肉 细胞, 然后换 用高倍 镜观察 。注意 观察叶 绿体随 着细胞 质流动 的情况 ,仔细 看看每 个细胞 中细胞 质流动 的方向 是否一 致致。 8.内质网 以类似 于“出 芽”的 形式形 成具有 膜的小 泡,小 泡离开 内质网 ,移动 到高尔 基体与 高尔基 体融合 ,成为 高尔基 体的一 部分。 高尔基 体又以 “出芽 ”方式 形成小 泡,移 动到细 胞膜与 细胞膜 融合, 成为细 胞膜的 一部分 。 9.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 境。在 物质的 运输与 交换及 信息传 递中起 决定性 作用。 10.核糖体普遍分布在原核细胞和真核 细胞中 ,因此 根据核 糖体的 有无不 能确定 这些生 物的类 别。 11.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也含有无机 盐和尿 素等物 质。酷 暑季节 ,室外 作业的 工人出 汗多, 水、无 机盐被 排出, 造成体 内水、 无机盐 的含量 减少。 失水过 多,会 脱水而 危及生 命。生 物体内 无机盐 离子必 须保持 一定的 比例, 这对维 持细胞 内的渗 透压和 酸碱平 衡很重 要,这 是生物 体 进行正常 生命活 动必要 的条件 。大量 出汗后 ,除补 充水分 外,还 应该补 充无机 盐,所 以应喝 盐汽水 。
时期在潜伏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
“J”型曲线 自然状态
种群增长率
越来越小
保持稳定
种群增长速率 先增加再减少 呈指数增长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20 40 60 80 100120 140 160
时间/ 分钟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数学方程式 曲线图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典型例题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 )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 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 达事 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②模型:
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 为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
④增长特点:
种
种
群
群
增
增
长
长
速
率
率
O
时间
O
时间
⑤例子: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3.思考与讨论 (1)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 再以 此为根据,估算计算中的酵母菌总数,方格2mm × 2mm盖玻片下培 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为: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典型例题
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 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 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K值:环境容纳量 减速期,增长缓慢
转折期,
K/2
增长速率
最快
种群饱数和量期由,0增→K/2值时,
长速率为零 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K/2 →K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速
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 潜伏期,个体数量较少到增最长大缓,慢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D
A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 表示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值约为120 000个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
•
• • • • • • • •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2.实验流程
(1) 酵母菌培养 ——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 振荡培养基 —— 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 养,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课堂小结】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产生条件: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 λt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产生条件: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 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 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2、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将 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2.5×104a(a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次。这是为什么?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
(3)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组吗? 不需要,已有前后对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③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的关系
⑴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ac 种群增长曲线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观察并计数 —— 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 菌总数
(4) 重复2、3步骤 —— 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 绘图分析 ——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 种群数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21张PPT)
典型例题
(2014福建)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 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 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 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Nn=1 ×2n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