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初高中物理衔接是否顺利,直接影响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本文从造成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较大“跨度”的原因入手,对教师的教法以及学习方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物理;衔接;思考作者简介:郝宏波,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附中。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听到高中学生们反映:“高中物理难学”。
其中原因,不一而足。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初高中物理衔接不当。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度过物理学习的难关?成为我们每个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初、高中跨年级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较大“跨度”的原因分析首先,从内容上看,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到约90个。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
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
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物理概念、规律,特别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奥、更抽象。
同时,初中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相吻合,并且其中的规律不复杂,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
而高中物理教材每节课的内容多,篇幅较长,叙述方法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
其次,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
在思维活动方面初中学生一般都能够跟得上。
如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从力(力的三要素)的初步概念、常识去研究,摩擦力只作为阻力形成来介绍而已。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必须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上的一大飞跃,由此产生了思维上的困难。
学生在理解这类问题时不但要克服以前形成的思维定势,而且要加深理解,困难可想而知了。
最后,便是数理“脱节”造成的困惑。
数学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工具,初中物理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基本的代数运算和少量的几何常识。
而高一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如: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判断;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有关幂的运算、繁分式变形、简单的极限运算等。
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与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较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可以说学生的数学知识是跟不上物理教学需要的。
这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失调,给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教学中笔者甚至还要给部分学生讲述什么是“斜率”的概念,由此可见一斑。
二、适当调整初三和高一教师的教法,缩小初三、高一的“跨度”初中是物理学科的入门阶段,学生最早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概念规律的建立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是在初中,所以要使初中成为高中物理的准备,就必需做到以下几点: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概念的引入、解释加以深化、细化,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清晰的认识,为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初中讲弹力,仅仅停留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恢复原状是产生的理。
其实从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字面分析,一个力的产生涉及两个物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两个物体要有弹力,必须有弹性且相互作用有形变。
初中学生经常遇到类似题目:画出水平地面墙脚的一只篮球受力示意图(图1)初三学生的常见错误结果是如图2所示:对于初三学生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的习惯思维考虑:墙面对于篮球有一个支持力(弹力)。
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力的概念加以延伸,要产生弹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还得相互挤压,学生很容易知道墙面和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再换一个思维角度来看,物体静止,合力为零,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学生很容易接受,但是若存在图2所示的水平向左的力,物体在水平方向合力不为零,还能够静止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准确解答本题,还能够对于“力和运动”有更深的理解,他们进入高中后,对于高一阶段的“共点力平衡”、“力与运动”的学习将会较为轻松。
2.初中物理教学中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概念的逐步深化过程。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应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改进,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必然由原来的定性了解上升到定量分析的高度。
例如:初中学习利用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利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应强调支持动滑轮的二段绳子的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上。
为什么拉力方向要竖直向上?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让他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其实我们初中教学中完全可以这样既不超纲,又为高中学习研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绳子拉力与夹角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问题打下伏笔。
3.高中物理教学要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构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
所以,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物理知识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
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以点带面展开式的学习高中的新知识点,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找到初高中知识要求的差异,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例如,初中对于力的表示,通过作力的示意图,仅仅要求: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时要知道箭头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箭头或是箭尾是力的作用点、同一张图上带箭头的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明确说明不要求带箭头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而高中阶段对于力的合成,需要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要求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
这里就出现一个断层,初教材和《初中毕业生物理考试大纲》对于“力的图示”不作要求,而高中必修1教材却又默认“力的图示”为初中学生已掌握的内容。
因此作为高一物理教师还得跟学生复习“力的示意图”后再讲“力的图示”。
三、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还是习题的处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都很重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创新性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教师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应努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同时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技巧、变通方法。
如在习题的讲解中怎样审题、怎样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怎样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切入思考、怎样化整为零并找出相互联系,哪些是习题中的思维陷阱,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如何一题多变等。
让他们在求知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开拓、提高,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整个高中阶段,乃至今后整个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
在进行复杂的公式变形时候,充分利用比例法,化繁为简;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像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像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像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必要时给学生简单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信心与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应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物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尤其重要。
教学要求必须切实可行,难度上不能随意拔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
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减少学生厌学、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初高中物理知识顺利衔接的目的。
总之,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生施教”。
初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渗透,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减少衔接的“坡度”。
高中教学除了把握高中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和教学方法外,还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努力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作者单位:广州暨南大学附中邮编:510632Reflection on the Linkage of Junior and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HAO HongboAbstract: The linkage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quality. Starting off from the causes of poor linkage of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about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Key words: physics; linkage;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