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病理学题库名词解释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适应环境的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并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最显著的发生部位是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

;酶解性组织坏死急性胰腺炎时细胞释放胰酶分解脂肪酸,乳房创伤时脂肪细胞破裂,可分别引起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于液化坏死范畴;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瘢痕组织(iscar tissue);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其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的颜色和气味。

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

;水变性细胞损伤后钠水的过多积聚;肥大与增生: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可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再生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修复缺损;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细胞微细胞坏消失,组织结构轮廓尚存;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

坏死彻底,不见组织结构轮廓。

;核碎裂(karyopyknosis)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破裂,细胞核发生碎裂,使核物质分散于细胞质中,也可有核固缩裂解城碎片而来;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浆水分增多,多角形细胞变大变圆,胞浆透明淡染;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栓塞性脓肿由栓塞于毛细血管的化脓菌引起的脓肿;脓性卡他粘膜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

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化脓;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炎性肉芽肿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1.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3.炎细胞浸润:渗出到血管外的白细胞,由于趋化性而进入组织内的现象。

4. 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叫做趋化作用。

5. 调理素:存在于血清中的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一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Fc段和C3b等。

6. 炎症介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如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和白细胞渗出)的一类化学介质。

7.化脓: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崩解后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

8. 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9. 表面化脓:发生在粘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深部组织无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如化脓性支气管炎。

粘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

10、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11. 积脓:浆膜腔或内脏空腔器官的被复粘膜化脓,脓液积存在腔内,如胸腔积脓。

12.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好发于皮肤、肌肉、阑尾。

13.卡他性炎:粘膜组织的较轻的渗出性炎症。

卡他是向下流的意思,渗出液沿粘膜表面向外排出,故称卡他性炎。

可分为浆液性、粘液性及脓性卡他等类型。

例如,感冒初期鼻粘膜的浆液性卡他。

14.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发生的脓肿叫疖。

15、痈: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多数相互沟通的脓肿。

16、假(伪)膜: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常见假膜性炎有菌痢、白喉等。

17.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肉芽肿块。

常见于鼻粘膜和宫颈。

18. 完全愈复:病因被清除,少量的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病变组织可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结构和功能(如大叶性肺炎),称为完全愈复。

19.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血中可查到病原菌,称为菌血症。

20.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中毒症状(高热、寒战)和病理变化(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称为毒血症。

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21.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高烧、寒战、皮肤、粘膜出血点,脾脏和淋巴结肿大,称为败血症。

血中可培养出病原菌。

22. 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

除败血症表现外,由于化脓菌团栓塞引起全身多发性小脓肿,称为脓毒败血症。

17. 慢性炎症:病程持续几周~几月,可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或潜隐的逐渐发生。

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渗出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3. 肉芽肿性炎:是一种特殊性增生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24.绒毛心:心外膜腔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

可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

25 .炎性积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聚集于浆膜腔(心包腔、腹膜腔、胸膜腔),叫炎性积液。

1.肿瘤(neoplasm,tumor) :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数肿瘤表现为肿块。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

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的表面。

只向表面生长—良性。

向表面生长,同时向内生长—恶性。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瘤的生长方式。

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

无包膜、界不清、固定,难切净,易复发。

5.肿瘤的异型性(atypia):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6.间变性肿瘤: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

7.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指肿瘤细胞,决定着该肿瘤的命名、性质、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等。

8.肿瘤的间质(mesenchyma,stroma):指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

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加速肿瘤生长。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代表机体抗肿瘤反应。

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产生胶原和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11.肿瘤的转移(metastasis):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

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瘤,原发部位的肿瘤称为原发肿瘤。

12.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管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也可人为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

13.克鲁根勃格瘤(Krukenberg瘤):胃、肠道的粘液性腺癌种植性转移至卵巢。

16.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附加基因突变形成不同的亚克隆,这些亚克隆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17.恶病质(cachexia)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极度消瘦,严重贫血,无力和进行性全身衰竭状态。

21.癌(carcinoma):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22.肉瘤(sarcoma):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23.癌肉瘤(carcinosarcoma):一个肿瘤中含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称癌肉瘤。

24.假包膜:肉瘤作浸润性生长时,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似包膜,其中有浸润的肿瘤细胞。

25.癌症(cancer):所有恶性肿瘤的统称。

26.角化珠(癌珠)(keratin pearl):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27.实性癌(solid carcinoma):又称单纯癌。

是由腺上皮发生的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

多发生于乳腺,少数也可发生于胃、甲状腺。

镜下见癌细胞形成实体的巢状团块或条索状,异型性高,核分裂多见。

28.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实性癌癌巢小而少,间质结缔组织较多,质地硬,称为硬癌。

29.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有的实性癌癌巢大而多,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软如脑髓,称为软癌或髓样癌。

30.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粘液腺癌中,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称之。

32.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某些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癌变可能,如不及时治愈则可转变为癌的疾病和病变。

33.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这一术语主要应用于上皮,包括被覆盖上皮和腺上皮。

34.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癌变在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达全层,未穿过基底膜,属早期癌。

38.小叶原位癌: 癌组织限于乳腺小叶中的腺泡或终末导管,未突破基底膜,属原位癌。

39.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 :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二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三角:骨肉瘤时,肿瘤常位于长骨干骺端,呈梭形膨大,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常见出血坏死,侵犯破坏骨皮质。

其表面的骨外膜常被掀起,骨皮质和掀起的骨外膜之间形成三角形隆起,内有由骨外膜产生的新生骨。

在X线上称为Codman三角。

44.癌基因(oncogene):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其在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后,其结构发生变化而被激活为癌基因。

45.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是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内具有调节细胞分裂、生长、分化等作用的另一类基因,与癌基因作用相反,能抑制细胞生长,其功能丧失则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分化。

46.端粒: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具有保护DNA双链末端使其免遭降解及彼此融合,起稳定染色体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