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求同声,亦听万籁刘桐彤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
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数据之海中能与喜欢的人与事“同声相应”。
而谁知,眼界开拓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
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
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互联时代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不是生来就完整,而时刻都收外界的塑造。
而网络正是他人影响的放大器。
起居坐卧,工作休闲,现代人手机不离身,小小的屏幕里直播着别人的生活,分享着远方的信息,真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然而正因信息如此庞杂,选择也变得尤为重要。
但如果只是盲目接受信息,必然迷失其中:早上转发“警惕消费主义陷阱”的文章,晚上又在带货主播的“买买买”声中激情购物;信息过载的背后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看到幼儿园小女孩学着“蛇精脸”的网红主播涂脂抹粉时的不安,正来自对“榜样”泛滥化、低级化的焦虑。
史铁生写道:“所谓知道了善与恶,其实就是对生活有了价值判断,对生命的的意义有了要求。
”面对嘈杂的网络环境,学会分辨优劣,与善者同行,同声同气,才是从互联网的被动使用者走向主动使用者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自认的“则其善者”,或许也只是“则其同者”。
算法推送给我们带来了寻找“同好”的便利,也在无形之中编织着我们的“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相同的观点,那些异己的内容在算法的筛选里被无声地过滤了。
我们自以为代表着真理,其实可能只是在不知不觉里加深了偏见。
而为了打破“茧房”,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互联网时代公民,学会包容异见、听得“万籁”,更尤其重要。
“求同声”的背后必定要有“听万籁”的支撑。
不先见万物,就圈地为牢者,只是井底之蛙。
在快手的宣传片《看见》里,“奥利给大叔”满怀深情地说:“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
那些不假思索,就说这里不够潮的人,应该亲自来这里看看:有人在大山里起舞,有人在菜地里高歌,有人潜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是的,世界本来的样貌正是千姿百态,这也正是五彩生活的幸福源泉。
我们不应走向饱含冷漠与偏见的“党同伐异”,而是要在选择与包容中学会“求同存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认同,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己之力。
可技术的进步,给更多人提供了看见的可能。
”学会在信息洪流中有所分辨,亦要学会在“求同声”依然能听见“万籁”共鸣,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修课。
破“茧”成蝶谢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因为性格、兴趣、观念上的相似而彼此吸引、集聚,在群体交往过程中不断磨合,产生群体凝聚力,在兴趣和观点上越来越趋于一致。
这本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群体集聚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朋友圈、群组、关注,主动获取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上被算法的自动化推荐被动“投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性的信息获取和社会交往可以让我们不被泛滥的信息所淹没,节约处理信息的时间。
然而,这样的志趣相同、气味相投在不知不觉间,却为我们自己建起了一座“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指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公众在信息选取时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只关注自己想看的、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
久而久之,人们会沉浸在自己关注的人和事上,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只听自己想听到的声音。
这样的认知也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偏向性强的新闻往往传播更快,更能获得公众的关注;在对事件的报道中,人们也往往坚信自己了解到的一个部分,而事实的澄清往往石沉大海;在社交网络上遇到不同的声音时的“零容忍”,导致谩骂、举报甚至人肉,压制了观点的自由表达;疫情期间世界上建起了一道道因种族、性取向、国家、立场而划分的围墙,思想越来越极端、割裂……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既为我们插上翅膀,赋予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的自由,却又让我们的认知被媒介所操纵,为自己套上一道信息的枷锁。
或许我们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因友情而为朋友点赞,因亲情而为家人转发,因崇拜而为爱豆应援,因信服而为“意见领袖”分享,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呢?我认为并非如此。
在庞杂的信息中匆匆掠过、不假思索地点赞、转发、分享,看似让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实则这样流于表面的“相应”、“相求”却让我们陷入惯性思维,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是王羲之的曲水流觞,是管鲍之交的知人善任……尽管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相比于追求名利的攀交、附庸风雅的虚交,在当代知音依然难觅。
知音并不意味着兴趣、观点的绝对相似,而是两个有趣的灵魂的相遇,两个深邃的思想的碰撞,这是网络时代复制粘贴般的齐声附和所无法取代的。
身处“信息茧房”中的人,看似找到了自己的“同类”,但灵魂却僵化而孤独。
在人类逐渐被机器取代的时代,人类因不盲从、不趋同的思想而散发着独特而夺目的光芒。
科技在“异类”的灵光乍现中不断发展,文明在观点交锋中不断进步,世界在求同存异中走向联结。
与其缩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作茧自缚,做狂热而偏执的“乌合之众”,不如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多看看缤纷多彩的世界,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感受纷杂社会中的五味杂陈,拥抱形形色色的有趣灵魂。
信息时代塑造着我们,而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这个信息时代。
破“茧”成蝶,拥有没有边界的思想,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道与路复旦大学19硕中文蒋晴禅宗有一段公案如下。
学禅的人问道:“如何是道?”,禅师回道:“车碾马踏”。
这看起来是次答非所问的对话——问的人想问的是形而上、涵天地的大道,答的人说的却是人间随处可见的路——却让我想到了些事:太多时候,求道的人和行路的人离得太远了,这不是件好事。
求道的人,我想用来指代衣食无忧、追求精致生活、常在仰望星空的人,受过教育、知道如何发声如何维权,你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很多;行路的人,我想用来指代背朝黄土面朝天、一双手赚血汗钱的人。
这群人也是很多的,总理说过,在今日之中国,尚且有六亿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元。
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境遇说话,所以总有人假装他们不存在。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当人或者群体只接收他喜欢看到的、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信息,只和同一阶层的人交流、交往时,他会以为身边就是世界。
这就是所谓“信息茧房”,人们“作茧自缚”,活得愈发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无需去同情,也无需去上进;所以这两类人在各自的圈子中生活着:前者对人间疾苦的感受来源可能不过是《骆驼祥子》,于是心安理得地沉浸在城市的高楼和夜景里,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者仰望着新的世界,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前不知所措,不曾理解新的道德和规则。
歌颂时依旧爱说“万岁”,觉得媳妇娶来是一定要生男娃的。
前者批评后者粗鄙、不爱干净、重男轻女、没有理想,后者觉得前者矫情、自私、傲慢、不近人情。
所有人都该走出信息舒适区,走出回声壁,去看看圈子之外的所在。
求道的人该去看看夏天的工地食堂,像韩愈去一回潮州。
工人们打着赤膊,黝黑的后背滴着密密麻麻的汗,被阳光炙烤地黑红相间。
衣服搭在肩膀上,可能是十年前花五块钱买的。
午饭主食是一大碗米饭或者几个馒头,配菜是时令菜里最便宜的,谈不上味道,只够填饱肚子。
再去看看他们的眼睛,盯着你,皱纹里也都是汗,是毫无意味的既麻木又冷淡的打量。
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底薪,没有高温补贴。
十块钱一小时的体力劳动也有七十多岁的老人抢着要做。
这是真实的他们正在走的路,是钢筋水泥能成为摩天大厦的秘密。
行路的人该试着打破那些过去的、陈旧的想法,像吕蒙不甘居于吴下。
能得到好工作肯定是因为托了关系——都四十几岁了还穿红扮绿的一定是在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这家媳妇生了三个女娃了真的不争气——读书有什么用,读完出来了还不是给没读过书的大老板打工——小孩子不听话就打,老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身边人纷纷响应。
道其实就是路,没有高下,也不应区分,那么傲慢和自卑也就无从谈起。
开篇那段禅宗公案,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即此在”的意思,仰望星空的人学会脚踏实地,而处在淖泥中的人,也该尝试着看看璀璨群星。
唯有如此,双方才能达成理解,社会发展的道路才能继续向前。
入彀19 临八李蔚怡“是否启用‘取消推荐’功能?”“是。
”忍无可忍,你终于做出了这个决定。
虽然在全息智能时代,这么做相当于自讨苦吃——直面未经过滤的信息无异于精神污染,为了避免此等大无语事件,牺牲一点无足轻重的心理倾向以换取身心清净安宁,何乐不为?你昨天刚向朋友吐槽了脱发问题,今天朋友圈里就赫然弹出了满屏的生发剂广告——你突然发现这功能是个阴谋:以信息过滤法则将用户隐私赤裸裸大白于算法的刀斧,用越来越同质化的信息筑起围城、织就软茧,再刀削斧凿、抽丝剥茧出一个个“新人”,把他们安置在数据网格中,就此为其定下生命的坐标。
算法为刀俎,信息为鱼肉。
你不想被人左右,更不愿意被冷冰冰的算法定义,你要做一个自由的人,不被人窥视的人,不被数据化的人。
你暗暗告诫自己,绝不能满足于惯性思维,绝不能偏听一家之言,绝不能向大数据屈服!如果别人是规整排布在正态曲线上的点,那你就是不服从分布的那个例外!总而言之,你不再被同类信息围追堵截,你可以自由挑选你中意的故事了。
多么美妙的感觉!手机提示音不再响个不停,与你有相似心理侧面的人再也不会被推送到“可能认识的朋友”中;脱发广告虽然还会出现,但只是夹杂在其他广告中,再也不会集中火力狂轰滥炸;购物网站首页多了许许多多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新闻速递中,你所关心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仿佛有所减少,娱乐花边新闻却层出不穷,一些不知所云的营销号文章也不时飘过你的首页,原本清爽的页面突然热闹了起来,像是开起了狂欢的派对。
大千世界,竟然还有这么多新鲜的东西待你探索!你洋洋得意,觉得自己的选择简直不能更明智了,如果囿于“推荐”的一隅,如何得观人间百态呢?你饶有兴致地点开一篇某微博大V的精品帖子,准备拜读一下,这篇文章有个夺人眼球的标题,图文并茂…可惜逻辑好像不太清楚,作为校队的最佳辩手,你觉得这篇文章滑坡严重、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不过梗倒是挺多的,你扯起嘴角笑了笑,将进度条直接拉到底——啊,怎么没有参考文献!他用了那么多数据,不太可能全是自己做的调查吧…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