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导羲作者:陶诚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050110052009年6月作者:陶诚摘要:“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安徽泾县宣纸厂所写的题词。
短短38个字,用点睛之笔突出类中国宣纸的独特之处,使人回味无穷。
我国历代的许多珍贵的墨迹和绘画,因使用了宣纸而完好无恙地被保存下来。
中国宣纸在文化事业上的贡献是永远值得人们称道的。
关键词:起源分类制造应用宣纸的源流与特色宣纸创制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有四种说法:(1)创制于东汉末年;(2)创制于东晋;(3)创制于唐代;(4)创制于宋朝。
据安徽泾县的民间传说,宣纸的发明者叫孔丹,他要为他的师傅蔡伦画像,千方百计想造好纸。
因为蔡伦是东汉人,他的徒弟孔丹自然也应是东汉人,所以认为宣纸大约创始于东汉。
但是,从造纸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宣纸作为品牌产品一开始就出现在造纸发明之后不长的时间,即纸的初制时期,似乎不容易被人们理解。
况且,民间传说往往在时间﹑地点上常有疏误,所以不足确信。
在古代,对植物分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楮树与檀树皆属灌木,外观很相近,故古人把它们混为一谈。
据古籍中记载,楮纸为江南楚地﹑宣歙一带所产,带有明显的地区性,故认为这种纸实际上就是宣纸,既然谷纸初制年代是东晋,那么推论宣纸也是那时诞生。
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园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中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
《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的文字。
可知该地所产纸笔当时已甲于全国。
唐乾符年间(公园874~879),著名学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好事家宜臵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宣纸一词最明确的记录。
因此,唐代出现宣纸的史料佐证较多。
从安徽泾县收藏的《曹氏宗谱序》内查到:“曹大三于宋末争壤之际,烽燧四警,避乱茫茫。
由南陵之虬川,迁至泾县小岭山区,其徙居十三宅。
当时因见此系山陬,无可耕土,因贻蔡伦术于后,以为生计”。
据此,可知泾县造宣纸大约在宋朝末年了。
以上四种说法,笔者认为:应该从造纸技术的演变史中来加以讨论分析。
由于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因此弄清楚树皮纤维造纸的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说,宣纸生产是从我国西汉开始,在应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采用树皮造纸的功劳首推蔡伦及尚方。
东汉时期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树皮造纸,尚待研究。
不过,到了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造纸业也由北方移向江南,包括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地都相继开办了纸厂。
毫无疑问,造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造纸原谅的扩大化,树皮造纸相应有所进步和提高。
东晋时已经能够明确指出生产了藤纸;隋代又大量制造楮纸;唐代则出现了宣纸。
麻与藤纤维有相似的制法,楮和檀皮的剥开又有雷同的技法。
因此,有了沤麻的经验;而藤皮是可以如法泡制的。
在受到剥拉藤皮纤维的启发之后,又加上砍伐楮枝的借鉴,于是创造了可以用于青檀造纸的一整套工艺技术。
藤纸曾经风靡一时,按《韩林志》一书中的说法:“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日诏,用白藤纸。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
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
可是,后来因为藤资源枯竭而衰落。
唐人在《悲剡溪古藤文》里写道:“溪中多纸工,持刀斩伐无时……藤虽植物者,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枯而死。
”楮纸本有“败楮遗墨人争宝,广都市上有余荣”的盛世景况。
但是,却因质地不够细腻,常用来进一步加工做硬黄纸和蜡黄纸等。
直到把青檀用来作为造纸原料,取得了新的突破,宣纸才崭露头角。
并且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改进,使宣纸的质量日益提高,具有独到之处的特性。
由此可知,如同纸的发明一样,宣纸的诞生在技术上是有其传统的继承性的,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一下子就尽善尽美。
它是造纸技术发展史上的一环,一个新的起点。
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朝之功。
而是经过几辈能工巧匠们的辛勤劳动和刻苦钻研才得到的成果。
同时,大凡名牌产品都有一个被使用﹑流传﹑取得信誉的过程,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的,也需要历史的考验而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把宣纸的创制时间推定为唐代晚期,是比较可信的。
史料证据也比较充分。
安徽宣州地区历代的造纸工匠,通过集体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名扬四海的中国名纸,他们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宣纸的分类与制作安徽的文房四宝,指的是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他们都出自安徽境内,而且早在唐朝及五代时期就赢得了国内文苑艺坛的崇高评价。
若要说安徽文房四宝中的骄子,就非宣纸不可。
宣纸的有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者能坚,厚者不腻﹑折而不伤﹑色白如霜﹑久不变色,加上宣纸存放虽久,却不腐难蛀,因此有纸寿千年的赞语。
大约在18世纪后期,宣纸传入欧亚各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宣纸的种类有很多,根据配料的不同,宣纸分为棉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其中按厚薄不同又分为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等;按尺寸不同,还有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六宣等。
除此之外,还有复制的“加工宣”,如蝉衣宣﹑玉版宣﹑云母宣以及虎皮宣﹑珊瑚宣﹑冰琅宣﹑泥金宣﹑冷金宣等。
总之,宣纸的种类真是多的数不胜数。
如此著名的宣纸究竟是怎样制作成的呢?从外观上看,宣纸和普通的纸张差不多,只是更薄更匀更洁白一些。
但从原料上讲,两者就很不相同了。
宣纸的原料是青檀皮和稻草;而后者一般是用木材或者芦苇等抄造而成的。
青檀皮是青檀树的嫩枝条皮,不是树茎外皮。
青檀树为我国的特产,在安徽省泾县地区生长较多,也是石灰质的指示植物。
稻草并非泥田所产,而是沙田里生长出来的。
因为在沙田中生长出来的稻草其中含木素较少,而纤维的质量较佳。
挑选青檀皮,要以从生长两年的青檀树上砍伐下来的为上等;择取稻草,则以“陈年”,即上一年收割的壮秆为好料。
宣纸的主要产地是安徽泾县的乌溪和小岭一带。
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猫关山谷的青檀树葱茏挺拔;乌溪河床的水流常年不断,水质极好,浑浊度几乎等于零,清澈见底。
其传统性的生产过程,是繁杂而工序甚多的:首先从青檀树上砍下枝条,这叫伐条。
这项工作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胜任的。
刀法不同,伐条的后果相差悬殊。
有时错砍会造成檀树受损伤,甚至可能死去。
每年的初冬是砍伐枝条最好的时机。
不可误时,机不可失。
砍下来的檀树枝条,首先需要放在火灶上蒸煮一次。
然后再泡到清水里一段时间。
捞起檀树枝,剥皮,将皮凉干,扎捆备用。
下一道工序是用灰沤,碱煮的方法,除去檀皮中的杂质。
再将煮过洗净的檀皮,撕成小条,小束,平铺在向阳的石坡上。
经过日晒雨淋,反复摊开,直到纤维变白为止。
这便是皮料。
草料的制法和皮料差不多,只是具体操作上有点差别。
如果要选用高秆的沙田稻草,备料时需剔去草叶,打碎草节。
随后是将稻草灰沤,洗涤,脱灰,碱煮,日光漂白等,使之成为松散的草料。
前后需要约半年时间。
经过上述处理后,皮料和草料用石碾,捣碓分别打浆,按需要配料,再加进些植物胶,用手工竹帘抄成湿纸页,再送入火房中烘干。
成纸整理,切裁,打包,便得宣纸。
宣纸的应用市面上销售的宣纸,通常分为“生宣”和“熟宣”。
生宣有渗化,吸水,不容易烘染的特点,不适用于工细的画法。
生宣纸上刷一层胶矾水,渗化,吸水的特性没有了,可以烘染,就成为了矾宣或称熟宣。
由于渗化,墨或色在纸上容易很快的洇开,而且不容易控制洇开的范围和走向;由于吸水,落笔后墨色容易很快被吸干,以致行笔不开或出现意外的干笔画。
我们要通过不断实践来逐步逐步操控这些特性,使用生宣纸就能主动了。
磨的墨,不管是浓是稀,写在宣纸之上,晾干以后,即使再泡在水里,也不会溶化,可以永久保持,不走原样。
在熟宣纸上,水墨也化不了,可以写小字。
还有半生半熟的宣纸,水墨也溶化,但较轻微。
还有些色纸,如虎皮宣,冷金笺等,对书法作品也能起些烘托作用。
初学练习,可以用一些纸代用,如元书纸,毛边纸,矛头纸,高丽纸等。
因为这些纸都可以化墨。
将生宣纸做熟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是把矾和胶各取50克分别放在两个器皿内,各加三碗水,碗为一般饭碗大小。
化开后合在一起备用。
在做纸时,要把调成的胶矾水用排笔或大板刷在生宣纸上刷,要刷均匀,不均匀容易出“花”的缺点,着色不平整。
刷后粘在平板上晾干,最好只粘四周,以便干后容易接下来。
上述胶矾比例是指一般情况下说的,纸质的厚薄,季节气候的变化,都会影响胶矾的比例。
例如纸厚,胶矾就应该相应多些,纸薄就可以少些。
气候干燥多加些胶,气候潮湿多加些矾里面,“春加胶”,“夏加矾”是北方多年来总结的一个经验,矾的大小和画的要求,如工细程度以及每个作者的习惯有关,要根据集体情况,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
在使用宣纸时,要注意摸清不同批号的性质,因为这种手工纸并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批号不同,性质都有一些差别。
所以著名书画家每次买宣纸的时候都是数量较多,一方面是想熟悉这批纸的润墨性;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它们“陈化”两三年时间。
让纸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平衡,则宣纸的收缩性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陈化时间越长,收缩性越小,就越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识别宣纸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识别宣纸要从宣纸的几个方面去看。
首先要看宣纸的颜色。
宣纸的颜色一定是洁白的。
久放的宣纸成玉白色,不发暗,呈现自然的白色。
这是由于纤维成分损伤极小,纤维中的杂质也极微小的缘故。
如果纸发暗或白的发亮,就很可能是别的纸张了。
再就是看宣纸的质地,也就是纸张的手感和发出的声响,吸水性等。
手触摸纸张应该有棉软的感觉,不发硬,抓在手里就像抓着一团棉花一样:摆动纸时,发出柔和的声音,与机制纸的哗哗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宣纸的吸水性大而迅速,用墨点滴落在纸上将呈圆形状的晕开。
这些都是别的纸张无法相比,望尘莫及的。
最后是看纸张的帘纹,也就是纸的暗纹。
如果拿宣纸迎光看去,可以看见许多条纹。
机制纸却没有这一特征。
帘纹是采取竹帘捞纸工艺所得到的。
普通手工纸都有,但是宣纸的帘纹却带有一些“云彩花”,就好像天上浮动的云彩一样,或浓或淡,或多或少。
结束语:文化永远是世界各民族之间联系的纽带。
中国宣纸之所以享有盛名,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它质量高,用途广。
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内,无论书写、绘画、印刷、拓片,或者是复制名家作品,都能保存长久不变色、不变质,可以“益寿延年”。
此外,还可以制信笺、诗册、扇面等;在修复装裱古书古画,国际交往的重要文件,也要用宣纸来加工和保存。
中国宣纸是我国造纸科技史上和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大光荣和骄傲!参考文献《中国符号》作者:易思雨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色页数327 《宣纸书画》出版社:轻工业出本社页数9致谢在此系统完成之际,感谢张导羲老师的悉心指导。
没用他们的帮助我是很难按时完成的,同时还要感谢给与我资料和建议的同学们。
宣纸浅谈目录:一、摘要和关键词。
1页二、宣纸的源流和特色。
2页三、宣纸的分类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