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学期地理试题含答案(精选.)

高二下学期地理试题含答案(精选.)

高二年级联考地理试卷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图1是“沿20°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1,回答1~2题。

图11.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均位于印度洋板块B. 地形起伏大,油棕、茶叶均种植广泛C. 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D. 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2.关于乙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域B. 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强烈C. 河流均源出中国,注入孟加拉湾D. 水稻种植业、种植园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据图2中甲、乙两区域,完成3~4题。

3.甲、乙两湖所处的气候分别是①温带大陆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图24.关于甲乙两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围湖造田使甲湖泊面积减小B.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乙湖泊面积减小C.沙漠侵吞使乙湖泊面积减小D.沿岸用水量大使甲湖泊面积减小2018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

图3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3回答第5~8题。

图35.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6.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7.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

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对外合作②西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人才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咸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A.大洋洲、西欧B.东欧、东南亚C.中亚、西亚D.东亚、南亚图4所示某国以平原为主的区域中,甲、乙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

2018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

据此完成9~11题。

图49.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A.地形B. 土壤C.热量D.水分10.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A.能源接应充足B.生产技术先进C.种植历史悠久D.劳动力成本低11.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减少蔬菜对外依赖读图5中甲、乙两国,回答12~13题。

图512.图示国家均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对于两国农业的对比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 耕地都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B. 甲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于乙国C. 甲国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乙国D. 甲国粮食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13.两国地形对气候影响都很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国东北地区降水量大B. 甲国冬季受寒潮影响大C. 乙国降水自东西两岸向内陆减少D. 乙国中北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垦殖指数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

据表回答14~15题。

地区垦殖指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公顷/人)年份1950年2000年1950年2000年亚洲14.717.50.310.14a31.328.80.380.27b12.012.41.310.81c5.86.30.870.27d2.06.01.311.84拉丁美洲4.36.80.530.30世界9.711.00.510.2614.表中字母与其代表的大洲(或地区)连线正确的是A.a—欧洲B.b—非洲C.c—大洋洲D.d—北美洲15.根据表中内容判断,影响垦殖指数主要的因素有①地形②机械化③农垦历史④社会制度⑤气候类型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⑤读图6完成16~17题。

16.图中甲、乙两水系的支流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 植被降水B. 纬度地形C. 地形降水D. 纬度植被17.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于发源于赤道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 因为流经地中海沿岸所以冬季为河流丰水期C. 由于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所以为季节性河流D. 下游地区,灌溉农业发达,流域面积小图6读图7,回答18~20题。

N图718.图中M、N两河特征正确的是A.M河上游多峡谷,落差大B.M河水位季节变化小C.N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D.N河水量丰富19.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B.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②地:热带荒漠带,地形D.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20.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B.两地均是世界天然橡胶、咖啡、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重要产区C.甲地水热充沛,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水稻种植业D.乙地草原广阔,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大牧场放牧业图8是2018年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30°N、48°N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回答21~23题。

图821.该月份,下列地理现象不可信的是A.印度盛行东北季风B.庐山瀑布处游人如织C.松花江畔银装素裹D.墨累-达令盆地农民正值犁地时节22.当处于左图反映的季节时,右图中盛行西北风且处于多雨季节的是A.M地B.N地C.Q 地D.P地23.该月份,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正确说法是A.风向:甲地与乙地不相同,原因: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不同B.风力:乙地>甲地,原因:乙地气压梯度大、摩擦力较小C.风力:丙地>丁地,原因:丁地气压梯度力小、高山阻挡D.风向:丁地与丙地不相同,原因:丁丙分别位于高压东西部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

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

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

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

读图9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24~26题。

24.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25.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A.服务门槛B.服务种类C.服务等级D.服务范围26.“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A.空间结构B.规模结构C.产业协作D.城市化进程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图示双螺旋形状,开车进入隧道,不是直行,而是一路往左转圈,在不知不觉中向上爬升。

读图10完成27~28题。

图1027.高速公路按图示选线,主要考虑的是A. 网络化B. 立体化C. 经济性D. 安全性28.在图示地区,较早修建有一条108国道,是顺应地形地势,以适当的坡度来修建的。

推测108国道在该地区的公路形态最接近于读图11,回答29~30题。

图1129.一艘油轮在图中②处发生石油泄漏事故,泄漏的石油随洋流扩散的方向为A. 向东扩散B. 向南扩散C. 向北扩散D. 向东、向南扩散30.关于图中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地终年积雪B. ④地“早穿长袍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C. ⑤地7月份温和多雨D. 该地区有“大海、高山和沙漠”奇景第Ⅱ卷综合题31.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3分)材料一瑞士当地时间2018年6月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

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最深处位于圣哥达山体下方2300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

圣哥达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它在17分钟内穿越阿尔卑斯山中段,能缓解欧洲心脏地带通行难的作用。

在圣哥达半山腰间,现有百年历史的铁路隧道,但线路是转圈爬坡和下山,对货物的载重有限制。

现开通的新隧道可通行速度达250千米/小时的列车,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

材料二瑞士交通局部图(图a),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b)。

深(1)与原铁路隧道相比,圣哥达隧道的优势有哪些?(3分)(2)简述圣哥达隧道建设的困难。

(4分)(3)分析圣哥达隧道开通的环境意义。

(2分)(4)说明圣哥达隧道对区际联系的影响。

(4分)32.图13示意世界某区域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

W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

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与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

(14分)图13下表为甲河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流量分配比例流量分配春季夏秋冬季开发前的比例61%24%15%开发后的比例38%32%30%(1)说出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简析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4分)(2)与新疆比,分析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

(6分)(3)简析甲河干流梯级开发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4分)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材料一巴尔喀什湖(图a的A湖)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内流湖。

湖泊西半部的湖水平均含盐量为1.48‰,东半部的平均含盐量高达10.4‰。

湖泊北岸为著名的铜矿带,炼铜工业发达,且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

材料二为监测和掌握巴尔喀什湖湖岸推移或退缩的具体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围绕湖面四周选取14个岸边参照点(图a),以1977年为参照,监测并分析出1990年、1998年、2018年、2018年的湖岸迁移量(图b,正值为湖岸向内萎缩,负值为向外扩张)图a 图b(1)说明巴尔喀什湖东西两侧盐度大小差异的原因。

(3分)(2)分析乙地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3分)(3)分析甲河口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分析1990—2018年的变化状况。

(4分)(4)有人提议在巴尔喀什湖北岸大力发展炼铜业。

你持什么观点,并说明理由。

(3分)高二年级联考地理参考答案1.D 根据经纬度,甲地是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乙地是中南半岛,位于亚欧板块,A错。

根据剖面图,甲位于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小,不是茶叶种植区,B错。

乙地不是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C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