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学课后思考题

农业气象学课后思考题

农业气象学课后思考题绪论1、大气: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称,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

2.、气象学(大气科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农业科学与气象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3.、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4、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及大气圈与地球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其它圈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相互作用。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1). 农业生物:作物、林草、花卉、畜禽、昆虫、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等。

(2). 农业设施:温室、畜舍、水利工程、仓库等。

(3). 栽培、养殖等农事活动、农机作业、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

(4)气象条件有关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6、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常规和先进仪器对农业气象要素及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平行观测,及时准确地掌握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研究农业生产对象与过程对有关气象条件的反应,并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加工(2)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a. 农业气象灾害的情报、预报和警报b. 动植物病虫害的有关预报c. 产量与品质预报d. 雨情、墒情和农情等情报(3)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我国有各种各样的气候,气候资源非常丰富。

所谓气候资源为光能、热能、水分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些资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通过分析和说明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的特点,为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作物和品种的合理布局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4).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a. 研究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相应的减灾对策与措施b. 研究不同气象条件下最合理有效地调控农业设施等的小气候条件的方法和措施7、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a. 作物产量形成的农业气象基础b. 气候生产潜力理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及光温水生产潜力 c.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动和高效利用途径 d. 边界层物质传输与能量转化过程(作物蒸腾、光合和呼吸作用有关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e. 全球气候变化模式及适应对策等8、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1. 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2. 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物质、能量基础3.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4. 大气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5. 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第一章大气1、大气:包括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体质粒在内的气体混合物。

混合物: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2、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平均分子量:28.966左右。

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氩气B干洁大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本,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气体,氧气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

大气中的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的作促进分解成氧原子(O2→O+O),然后又和氧分子化合而成(O2+O→O3)。

臭氧吸收的紫外线:杀灭细菌、防治佝偻病、促进植物细胞壁和纤维素的合成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海洋及陆地上的有机体的腐烂、分解、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氮多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在低层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和地点而不同一般夏季含量少、冬季多、白天少,夜间多、农村少,城市、工矿区多。

3、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是不均匀,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性并考虑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情况,将大气层分为以下五层。

4、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5)◊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5、大气污染源(1)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且排放量大而集中烟尘和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4%。

(2)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轮船、飞机等-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它们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3)农业污染源o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等使用不当–大气产生污染,对农产品及产品质量也有不良影响。

o 家畜饲养所带来的污染物:粪尿本身及其分解产生的恶臭、氨、醛、酰、H2S及病原微生物等。

(4)生活污染源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在燃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质: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2. 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遭破坏a.酸雨:PH<5.6时的降雨。

形成途径:二氧化硫在潮湿、污浊的空气中,被大气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成硫酸而形成酸酸雨的危害:使河流、湖泊酸化、危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土壤肥力、严重腐蚀城市建筑物、桥梁、机器等b. 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从而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里昂、水汽等。

c. 臭氧层遭破坏影响臭氧层的化学反应物大约有一万种。

氟利昂破坏性最严重,氮氧化物(NO、NO2)也能和臭氧发生反应,使臭氧分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1)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绝对温度在零度以上,都要以电磁波的形势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3)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4)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5)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光合有效辐射。

(6)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曙暮光的总和。

(7)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8)光饱和点:(9) 直接辐射:是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称之为太阳直接辐射。

(10)散射辐射:二是经过质点散射后,自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散射辐射。

(11)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发射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2.什么叫做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度?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大气质量数(m)是,用以表示太阳穿过大气的路程。

不同的太阳高度角,太阳经过的大气质量数不同。

特点:不同的太阳高度角,经过的大气质量数不同。

M值的大小代表太阳倾斜入射时的大气光学路程对垂直入射时光学路程的倍数。

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辐射强度之比。

特点:大气透明度是用透明系数α表示。

大气透明度与大气中的水汽、尘埃等有关。

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

3.基尔霍夫定律及其意义?基尔霍夫(Kirchhoff)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

及对不同物体辐射能力强的吸收能力也强,反之亦然。

意义:它把物体的反射和辐射联系在一起了,即只要知道物体的发射率就知道物体的吸收率,反之亦然。

4.在引种工作中怎样考虑作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a. 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可能性大。

b. 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北方生长季内日照时间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长。

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春夏生长季内日照时间较短,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生育期。

c. 对长日照植物北中南引:由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

南种北引:由于日照时间长,将缩短生育期。

5.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时,受到哪些减弱作用?减弱的程度同哪些因子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表面。

反射作用最为重要,尤其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明显。

其次为散射作用,吸收作用最小。

6.什么叫地面长波辐射?低层空气增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地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按其本身的温度向外放出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部分能量通过湍流交换方式传递给大气,部分能量通过地面、水面、植被等下垫面水分蒸发蒸腾作用,以潜热的方式传给大气。

7.太阳辐射光谱各成分对植物有何影响?>1.00 微米: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热量。

1.00-0.72 微米:对植物起伸长作用,0.78-0.80 微米(远红外):植物光周期及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

0.72-0.61 微米(红光、橙色):被叶绿素强烈吸收。

0.61-0.51 微米(绿光):表现低光合作用。

0.51-0.40 微米(篮紫光):被叶绿体和黄色素较强烈地吸收,表现为次强光合作用。

0.40-0.32 微米(紫外光):成型和着色作用。

0.32-0.28 微米(紫外线):对植物有害。

<0.28 微米(远紫外):可立刻杀死植物。

8.试述地面能量平衡公式及其公式中各项的意义。

Rn=H+LE+G■部分能量通过湍流交换方式传递给大气。

(H, Sensible heat) ■部分能量通过地面、水面、植被等下垫面的水分蒸发、蒸腾作用,以潜热方式传给大气。

(LE, Latent heat)■部分能量通过分子传导方式传递给土壤。

(G, Soil heat flux)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改革种植制度与方法:间套复种、行向、行距等的调整(2)改进栽培管理措施(3)选育优良品种(4)改造自然与充分利用地区的光能资源第三章温度一、名词解释(1、热容量(Heat capacity):表示某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用C表示,单位为J/℃。

(2、导热率(3)、热导率:当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

用λ表示,单位为J/(℃·m·s)(4)、热扩散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铅直方向流入(或流出)λ(单位为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5)气温日较差: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6)土壤温度日较差:一天中土壤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土壤温度日较差。

(7)三基点温度:对于作物的整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8)农业界限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的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

(9)非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使空气内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做非绝热变化。

(10)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只是由于外界压力变化使空气膨胀或压缩,也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这种与外界未发生热量交换而引起的变化,称为绝热变化(11)大气稳定度:空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使该空气团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为大气稳定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