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目录1绪论 (3)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1.2研究方法 (4)2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4)2.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 (4)2.2“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 (5)2.2.1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 (5)2.2.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6)2.2.3隐性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 (7)2.2.4不容忽视的群体一回避就业的“啃老族”、“校漂族” (8)3“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8)3.1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8)3.2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之间的矛盾 (9)3.2.1人才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9)3.2.2人才市场管理缺位 (10)3.3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 (10)3.4各种就业歧视与失范现象较为严重 (11)4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11)4.1加快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 (11)4.1.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12)4.1.2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 (13)4.1.3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法规,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 (13)4.2各类大学要切实改变“重招生轻就业、重培养轻使用”的观念 (14)4.3大学生要努力在知识、能力诸方面努力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14)4.4政府部门积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15)5 结论 (16)参考文献 (17)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关注大学生失业群体。
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需要市场主导机制,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就业市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在高校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公平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引发了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不发达、教育改革滞后、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以及以重增长速度轻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长的高潮,这势必给业已严峻的就业市场增加巨大压力,带来诸多问题。
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爆发出来的热情。
巨大的就业压力,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尚未走出校门,就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看看招聘市场上人潮汹涌的毕业生和那些为找工作而手持简历四处奔波的求职学子,人才这个字眼更像是读书人的一种自我安慰。
多数毕业生在刚走出校门时,除了文凭、知识和头脑属于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在不断地与社会环境的磨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的未来。
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那么政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给他们以“劳动权”的基本保障,或者给他们以“待业”状态下的基本生活保障,决不能坐视他们为生存奔波而产生创新能力的下降,而应当竭力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威胁。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2研究方法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的研究领域广,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很多,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对现存的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查阅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书籍、报刊、网络等公开文献载体以及官方统计资料,从中检索和整理相关信息,这些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对于确立研究方向、设定研究目标很有意义。
实证分析法:是以既定的社会行为为前提,分析和预测在这种前提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和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的方法。
本文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结合相关理论说明供需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就业资料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揭示当前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下一步的理论分析打下基础。
比较研究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普遍规律。
本文介绍了国外的大学生就业的经验、特点,为寻求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提供启示和参考。
2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概况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增幅逐年加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进入2l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发展趋势。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万人,2001年115万。
2002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三年制专科生离校,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万人,增幅23.1%,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达39.8%。
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46.2%。
由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又遭遇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2004全国共有2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2005年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2003年初次就业率为76.1%,2004年73%,2005年72.4%,2006年71.8%。
回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待业人数不断上升。
2001年待业人数34万,2002年37万,2003年64万,2004年75万,2005年增加到93万。
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专科生增幅较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
就扩招数量而言,同期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扩招的速度、规模不能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加的背后失业人数的快速增长,是高等教育孤军突进而社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结果。
2.2“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就业趋势分析2.2.1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提到大学生就业难,扩招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
正是基于一些数字,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到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认为扩招造成了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就业难题。
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并评估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极端重要的。
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不足。
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3年以上。
而降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最有效、最有利的途径在于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教育时间。
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23.3%,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
从各国对教育的投资来看,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5.1%,发达国家为5.3%,印度为3.5%,中国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