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408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408)
一、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思路和标准要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紧密追踪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沿理论,围绕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加工技术,通过学校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材料科学为主线,以工程技术为纽带,培养学生掌握复合材料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之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复合材料学科前沿发展信息,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材料设计、产品设计、工艺和设备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材料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材料与工程相结合,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

专业侧重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成型方向。

本专业学生要求受到良好的科学思想、材料设计与制造的基本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在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性能测试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执着向上的态度、爱国敬业的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复合材料工程所需要的数学和其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复合材料进行质量、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
4.系统掌握材料与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重点掌握高分子材料方向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等方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先进复合材料、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智能复合材料等新兴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
5.初步具备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复合材料进行设计、
加工、成型、和维护的初步能力;
6.掌握复合材料原材料、制品及工程质量的测试与评估方法,具有工程检验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开发的初步能力和创新意识;
7.具有工程图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8.了解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行业政策、法律和法规;
9.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0.具有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四、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学、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等。

特色课程:(1)校企合作课程: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塑料制品与模具设计、橡胶制品与加工、实体设计;(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等;(3)研究型和工程训练型课程和项目:企业培养课程、基于项目的复合材料设计实践、项目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家系列讲座等。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最低应完成204学分方可毕业。

各类课程学分分配如表1。

表1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表
六、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
1.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校企联合培养和毕业设计;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将贯穿“工程”这一主线,着力提高学生
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性实践型工程人才。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方式。

学校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

拟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企业和学校之间在实践岗位的提供、学生的招聘以及学生工作质量的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

(2)积极创造条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参与实践环节和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3)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对已建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明确全方位合作的内容、模式,建成若干满足学生实习与顶岗工作的实践基地。

(4)毕业设计尝试让学生结合签约岗位选题,也可根据校企合作项目或历届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确定毕业设计题目。

3.以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为核心,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能力”的育人原则,结合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实行校企合作的“3+1”分阶段重基础、强技能的培养模式。

其中,3年完成理论课程(包括相关专业实验等)的学习;1年与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进行密切合作,让企业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共同完成学生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表2 校企合作的“3+1”多阶段式培养模式
(1)前四学期,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通过强化理论基础模块和注重专业基础模块教学,使学生熟悉复合材料专业的知识架构、研究领域及应用前景,培
养学生形成新的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及掌握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工具。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在大二的第四学期末和大三间的暑期安排一个深入企业的认知实习,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下一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

(2)第五、六学期开始进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另一方面增设校企合作课程,与对口专业企业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一起通过授课、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专业技能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3)第七、八学期加强工程技术能力培养。

通过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进行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与学生共同商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技术能力进行针对性的科学研究。

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设计、成型及加工等基础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材料方向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同时让学生走进企业,在企业生产现场让企业的技术能手、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指导、传授经验及讲座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设备设计、操作及维护、生产及加工工艺设计、产品性能检测项等大型生产项目的各项技术训练,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加学生未来自主择业的主观能动性。

4.课程内容面向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建立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

(1)根据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内容适当削减部分理论课程学时,强化实践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能力培养型课程,采取讨论式、研究式、工程设计式、案例式、创新训练式等多种形式。

(2)本专业主要围绕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如表3。

表3 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方向课程模块设置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在以往教学计划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自主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科研项目、社区工作、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各类竞赛等,学生参加上述活动,均可获得4个科技创新与自主实践学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第七学期考核完毕。

实践环节学分58.5学分。

表4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
八、教学总体安排
Ⅰ公共基础课组教学计划进程表
Ⅱ专业基础课组教学计划进程表
Ⅲ专业方向课组(限定选修课)教学计划进程表
Ⅳ专业拓展课(任意选修课)教学计划进程表
Ⅴ-人文拓展课(任意选修课)教学计划进程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