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9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研读(2019浙江)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1.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2019)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
(扣题)读者中有关心爱护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土。
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写“有我”之书。
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
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道者,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
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的经验。
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我从而师之。
”生活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无限可能,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
只有善于听取年长者的建议,才更有可能少走弯路,避开荆棘,我也更不能忽视同辈乃至年轻于我,甚至批评我的读者,他们思维灵话,另僻蹊径,常能予我启发。
但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坚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平淡无奇,而成别具一格。
一部优秀的作品,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成风。
威廉·福克纳早年为谋生而创作了大量无奇的悬疑小说。
人们看完皆忘,一笑了之。
直至其写出《喧哗与骚动》这一发自于我的意识流代表名作,文学才华才被发现。
由此可见,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观点,我的追求。
只有坚定了一个内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至被牵着鼻子走而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气,而非假装少年老成的通达。
“有我”才能为读者提供有厚度而并非空有长度的作品。
试看豆瓣高分、知乎好评的一切作品,没有一部是纯料娱乐之作,真正优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永恒留存的意义与哲思。
我的人生之作也应当学习之,实践之。
只有在生活中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不盲听盲从才有可能诞生一些闪光点,为他人提供借鉴价值。
我并非圣贤,著不出什么传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学习如圣贤般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自由民主而奋扬踔厉,如同星辰,照亮身边几个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润。
“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
有一颗向往写出名著的心,才更有可能写出更好的生活之作。
对待生活读者,正如与他们在森林中结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光照亮森林。
只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坚定正确的自我认识,俯身倾听,创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与亮点。
(总结,呼应开头,不重复开头)2.为作品创造大众(2019)有的作品是为了大众而创造的,而有的作品创造了大众。
“哲人”一言有如鸣钟,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扣题,又点明主题)有人认为作家要为了读者的呼声而多加思考;然而相反的观点却是,坚持自我,不被读者左右。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实践这样两个论点。
有如司马相如之《大人赋》,又如贾平凹的《废都》,似乎都有其个人的深意在其中。
不寻常的文章,似乎并未将读者考虑至第一位。
其实不然,诚如贾平凹的作品,之后即在书首发表声明并加以修改,这又何尝不是倾听读者呢?然而,当其引申至生活中来,如若生吞活剥地应用其中,想必窒碍难行,作为创造生活的“作家”,“作品”需要考虑大众,但更多地,则是为作品创造大众。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寄予热诚的同情。
”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决不能止步于为“大众”的观念,需要明白“每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己的皮囊里的,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见解之下”。
自我有了坚定的观念,深入地参与自己的生活,才能对世间的一切事寄予热诚,才能为自己的生活饰以艺术,才能面对生活的“读者”,以此为基础加以进步。
或许创造生活十分艰辛,无以应付一个又一个“读者”的诘问;或许创造的生活十分平凡,并不能获得时代下“读者”的认可。
曾有这样一则启示:梵高在去世前一个月时给妹妹准尔敏娜的信中提到他给嘉舍医生所画的像“悲哀而温柔,明确而敏捷,许多人像本该如此画的,或许百年之后会有人为之感到哀伤。
”生活亦是如此,我们不断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努力创造一个令自己心满意足的“作品”,渴望创造属于个人的“大众群体”,于是会遇到同类,抑或是不同类的读者,我们是否听取他们的声音?我们是否为修改自我的人生路途?或许便是固守自我的本心最为考虑的要点。
或许世事不如意,或许时常遭受挫败,但正如余秋雨所说,我们不畏惧苦难,我们不害怕压迫。
为自己的作品创造大众决非易事,但决非遥不可及的远方,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批评意见,为自己的作品加以润色,或者毋宁说,不断地为自己的作品付以热忱,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众,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众,创造属于自己的读者,牢牢坚守本心,自将创造完美作品。
(点题,总结)3.他言可鉴,执笔仍我(2019)生活可以如作品般多姿多彩,你能够抒写诗篇,也可撰著史诗。
博采众长,聆听他言虽是写作的不二法门,但执笔者仍是自己,遵从内心,方能书写出人生华章。
作家的诞生非一日之功。
同样,作为少年的我们,还未曾饱经生活的风霜洗礼,后面还有长长的空白等着我们填满,可以说,我们的文笔是稚嫩的。
面对挫折,我们也许会退缩,激起愤怒,我们往往会冲动;凝视前方,我们又会陷入迷茫,这一切都显得不够老练,不够成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们的青春转瞬即逝,容不得犹豫徘徊,幸而,我们的生活也有许多读者,父母是我们一生的读者,他们往往对我们的错误一针见血,而且他们也最能容忍我们拙劣的文笔,家人永远是我们的后盾,他们应成为我们最珍视的读者。
老师常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耐心地润饰我们的辞藻,为我们描摹生活的姿态。
朋友则是我们为自己挑选的家人,他们是我们没有“代沟”的真挚读者。
我们的生活必定相互交融,所以这些人不仅是我们的读者,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的注解,谱写了共同的传奇。
但是,在每个人的思想王国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帅,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生活,自己执笔,才会从容不迫、肆意潇洒。
倾听读者的声音是优秀作家应有的态度,与读者共同交流才会使自己的作品日上层楼,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
一概听从,作家只会日渐为读者奴役,一味拒绝,作家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原地踏步,固步自封。
作家永远是自己作品独特的印记和不可磨灭的魂灵,由人代笔的作品往往不尽人意,也常常被读者识破、揭穿。
让出对自己生活主导权是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和对生命的辜负。
唯有那些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人执笔去把自己的生活一字不差地写满,方能留下不朽的作品,也能让后人得一览前人生活的光辉。
每个人都向往成为最好的作家,记录下自己或大气磅礴,或华丽壮美,或圆满完整的人生历程,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优秀的读者,致寻常普通成大家之言。
(2018浙江)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4.心怀江潮,务本精耕(2018)半丁画心,雁冰书情;良镛执纸笔笑傲江湖;良铮焚身膏振臂高呼;前有越王卧薪藏胆,后有鲁迅肩住黑暗。
浙江宝地,人才济济;钱江潮头,涓涓不壅。
浙江精神正是水的精神,务实肯干,润万物于无形;心怀江河,奔腾不息向东。
作为青年学子,面对浩瀚无垠的广袤天地,唯有常怀浙江精神,方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水者,至清至淡。
正如孔丘之喻浮云,老子之喻王相,现代信息社会乱花迷人眼,富贵名利纷繁无常。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将人心比作黏稠的沼泽,住着可怕的居民。
而唯有将水之形化为心之形,洗濯内心的尘垢,以林庚先生所言,“年轻一代的翱翔姿态”,去触摸未知的或黑或白的世界,以浙江人傍水而生洗净的本性,方能抚去穿花而过时的急躁。
水者,至柔至默。
无雷霆万钧惊落风雨,无狂沙淘尽一身锋芒。
浙江人躬耕于土地,亲吻山林,侣友海洋。
阳明心学,教化苍生万物于无形。
浙江人敛起锋芒,脚踏实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言,“真正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无声处,阡陌纵横,水路清澈,庠序林立,黄老者自乐。
沐浴于务实之风,青年学子更应走出伽达默尔所言的意义“前文本世界”,通过踏实的态度寻找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意义。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唯有扣得仔细、紧密,才能书写未来的传奇。
从眼前的山花树木,星辰江河出发,方能真正抵达未知的远方。
水者,至刚至强。
从来不是娇柔的花朵任人采摘,浙江人也在华夏大地上镇臂高呼自己的灵魂与精神。
水遇礁石时,迸发朵朵飞花;鲁迅先生遇国民颓丧之际,笔力万钧,直刺旧社会阴暗面。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应该囿于此,虽未能做到彪炳千古,屹立春秋。
但我们要心怀梦想,怀着江潮的执着,一路向东;怀着江潮的力量,遇到山崖,也奋力冲撞开一片天地;怀着江潮的声响,高呼自己的理想,直到燃尽自己。
方孝孺,台州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应重踏莎翁所说“充满声音却空无一物的世界”,而应该放下沉重的包袱,蜕光稚嫩的英壳,以心怀江潮,务本精耕的浙江精神,不去做时代之下为意义与利益奔波的蝜蝂,而是仰首跨国独木桥,从新时代的巴别塔下直达天堂,解开人生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为傲立于理想国的君王。
5.本昔文,立今知,铸新知(2018)李大钊曾言: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觉醒,应在对过往思想进行学习的基础上,而后立足脚下,以自身为模孕育新魂。
由古而今,斯文不灭。
“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高言:“君者,天下之大害而已矣”;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力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本昔文,就要以故学为本,学习精神,学会责任,学会担当,穿越时空与古人晤对,以得“鲜活的意识与理解”。
文化是根,是每个人的根,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魂。
无习前世之思,无后人之建新学。
在经古典文化思想滋养的现实土地上,立起新时代、精神的高树。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难道不是在现实语境下对古学的一种诠释吗?新精神伴随新人类而来,但它离不开对古学的吸收。
诚如鲁迅所说:“没有拿来的,人类不成为其新人。
”而研究《抱朴子》的屠呦呦从中获得灵感,也是一有力证明。
但是古文化要想在新时代成为新思想离不开今人立足脚下对其加工处理。
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以自身经历与理解,对它加上新的注脚。
与其还称之为“昔文”,我更愿名之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