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发展——小篆

汉字的发展——小篆


谢谢观赏
汉字的发展
甲骨文→金文→
汉字的发展(3)
汉字的发展
甲骨文→金文→小篆
汉字的发展——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
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 篆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 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 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 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
篆”。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
汉字的发展——小篆
汉字的发展——小篆的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人。后做了秦相,整 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 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 有众所周知的七个统一,其中文字是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 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 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 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 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 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 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 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 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汉字的发展——小篆的特点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 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 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 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 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 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4.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 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 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
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
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
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汉字的发展——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
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
汉字的发展——小篆书法代表人物
秦代:李斯 唐代:李阳冰, 宋代:徐铉、释梦英 元代:赵孟頫、吾丘衍 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 清代:王澍、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 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 当代:王友谊、倪和军、萧退庵、沙曼翁、言恭达
汉字的发展——小篆
汉字的发展——小篆
汉字的发展——小篆
汉字的发展——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 (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 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 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 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 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 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 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 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 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 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 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汉字的发展——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 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 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 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汉字的发展——小篆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 惯上把籀(zhòu)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 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 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 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 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 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 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相关主题